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王亚楠
清晨的青山村,薄雾漫过竹林,策展人芙子踏着露水经过“艺启共富坊”时,望见在青山村坚守四十多年的竹编手艺人余才根正在和“85后”新村民莱莱探讨如何传统竹编工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并融入现代艺术装置,让指尖的老手艺在新创意里焕发新生,她笑着挥了挥手,来到“访客中心”,与其他新村民围坐策划艺术项目。芙子原是自然学校的志愿者,之后便扎根于此,成为新村民的同时,也为村庄带来了艺术文化的融合。“年轻人放下城市的喧嚣奔向乡村,从来不是对奋斗的逃避,恰恰相反,是乡村依旧有广阔天地。”芙子说。

人才引育:政策沃土育新苗
作为杭州余杭的西部山区,黄湖镇凭借人才贡献度为重要依据,为“未来乡村”建设人才出台“未来乡村”人才服务保障政策,按照人才综合素质评价、服务时长、业态绩效评价、参与村庄治理等情况进行贡献评分定级,从住房补贴、子女教育到创业贷款贴息,政策红利精准匹配不同层级人才的实际需求,以更加开放、更大力度、更加高效的人才政策,为新村民的到来提供帮助与支持,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在此基础上,黄湖镇持续优化人才政策的开放度与执行力,如通过技能培训、市场对接等举措,拓宽了村民的就业途径、促进了民间手工艺的复兴,激活了本土人才的潜力。这种“内外兼修”的引育模式,既吸引了设计、文创等领域的青年创客,也唤回了掌握传统技艺的乡村匠人,积极促进了“外来人才”的引流和“本土人才”的回流,努力让更多的人才能够扎根乡村创新创业。
青年赋能:创意活水润乡野
同样,青年入乡也为黄湖镇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众多关注生态、艺术设计领域的青年人才汇聚。黄湖镇积极搭建平台,为青年提供发展空间,将闲置幼儿园改造成青山青年社・里三畔,为新村民、志愿者提供长住或旅租服务;把闲置空间改建为青山青年社・龙坞里,作为新村民创业办公的场所。
这些青年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乡村发展带来新思维、新方式。他们带着村里的孩子设计制作“怪兽驱鸟牌”,在保护鸟类的同时解决果农收成受损的难题;通过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对乡村农特产品、手工艺品等资源进行线上销售,新老村民在互动中共同参与乡村建设,实现共建共享。
组团共兴:资源联动促共富
今年,黄湖镇深化组团发展模式,以“明星村”青山村为为主导开展组团联建,统筹五个村的乡村CEO和青年人才,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实现山水资源、闲置资产的统一开发与运营。比如,青山村负责文创产品设计与品牌打造,周边村落的农产品种植基地、竹制品加工厂则承担原材料供应与基础加工,共同推出“生态文创农产品礼盒”,形成完整产业链。通过强带弱、大带小释放牵引效应,统一规划艺术乡建线路,串联艺术打卡点,发展艺术研学、乡村摄影等文旅项目,让艺术与乡村深度融合,持续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在片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牵头下,黄湖镇深挖传统文化特色,联合各村举办艺术季、丰收节、音乐节等活动,持续打造黄湖庙会、黄湖小吃宴等特色IP,推出“烟火黄湖”精品游线。此外,清波户外露营、王位山低空文旅、虎山运动休闲等项目差异布局,全面盘活417亩发展空间,让沉睡的资源重焕生机,价值转化通道被彻底打开,逐渐实现景点互联、客源共享、产品共推,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