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新引擎

发表时间:2025-08-29 08:13:00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近期发布的报告,共有2481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率达到46.09%。在强力的政策信号驱动下,上市公司的ESG报告数量稳步增长。除了数量之外,中国企业ESG发展还呈现更重要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将ESG作为可持续发展和业务增长的新引擎。

联想结合公司3S转型战略,围绕气候行动、循环经济和能源效率三大方向,对外输出联想ESG可持续发展能力;伊利在绿色制造、产品碳足迹和适应气候变化等领域参与制定的11项国家标准,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精准“度量衡”;美的主导的空调碳足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万物云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动建筑低碳转型与精细化管理,实现降本增效……

二十年间,ESG从边缘走向中心,如今正跨越合规的门槛,向企业运营的核心渗透。有鉴于此,为进一步跟踪、研究企业ESG趋势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南方公益通过公开征集方式选取32家代表性企业,联合南方智媒科技公司,依托大规模文本解析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企业2024年度ESG报告进行OCR解析,构建知识库后对企业报告呈现的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治理责任三大纬度进行分析;同时以官方媒体报道库为基础,设置循环经济、绿色建筑、碳中和、乡村振兴等146个ESG领域热门关键词,对检索获得的212203条媒体报道进行筛选,命中ESG关键词的72583条数据由大模型进行分析,为企业ESG进行画像。最终形成2025南方ESG年度榜单,联想、腾讯、美的、伊利等企业上榜南方公益·2025年度ESG影响力企业,珠江啤酒、贝壳、蓝月亮等上榜南方公益·2025年度ESG创新力企业。

●南方日报记者 周中雨

从社会责任到可持续发展

三成企业用“可持续发展报告”,理念升级引领范式转变

2024年企业非财务报告名称出现显著调整:健合、澳优、百威等约三成样本企业,不再使用“ESG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转而采用“可持续发展报告”。这一变化背后,是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范式迁移”,折射出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布局”的理念升级。

这背后是我国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漫长的范式迁移。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后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CSR(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得以提出,被定义为商业主体为满足社会目标和价值而采取的政策、计划与行动。直到2004年12月,联合国发布了《在乎者赢》(Who Cares Wins)报告,首次提出了ESG概念。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布《我们的共同未来》研究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015年9月,联合国193个成员国通过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可以发现,ESG和CSR一脉相承,本质上都是强调企业自身经营和经济价值的创造,要和环境、社会因素取得平衡,二者只是以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概念外延,指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内涵。

为什么到2025年,企业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其背后是国家政策框架的有力支撑:国务院国资委《央企ESG专项行动指南(2025)》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公司治理核心;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信披办法》)第六十五条明确提出“上市公司按照证券交易所的规定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推动上市公司从“可选披露”迈向“规范披露”。

不仅如此,报告采用的标准逐步集中到财政部、证监会和三大交易所的标准与规范,同时参照GRI和ISSB。分析发现,样本企业中有超六成采用了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此外,还有约三成企业报告经过独立审计或第三方机构认证。

除了政策指挥棒,报告名称变化背后也有企业理念的升级。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张亚龙指出,ESG与企业决策融合度仍有提升空间,而“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决策层的核心议题——从董事会到管理层,均围绕“企业长期存续”设计战略,这使得可持续发展更易融入运营实践。

从合规迈向实质

超七成企业设置可持续发展治理架构,机制构建筑牢实践根基

过去,ESG常被视为与企业利润无关的“面子工程”,甚至被认为会增加成本。但当前样本企业的实践表明,ESG已从“成本项”转为“增值项”——超七成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治理架构,明确权责分工,将ESG嵌入决策核心。

但是研究发现,在一片质疑之中,已经有企业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合规,而是逐渐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公司治理的核心。据统计,样本企业中超七成企业已设置了可持续发展治理架构,明确了各部门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比如百度在报告中提到,构建了由“董事会—ESG委员会—ESG工作组”组成的三级ESG管理架构,并在重大决策中结合国际标准、内外部利益相关方意见,形成双重重要性议题评估矩阵;万物云提到企业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由董事长统筹管理,各职能部门负责执行;贝泰妮明确指出公司建立了健全的风险防控体系,并将ESG风险管理纳入整体风险管理框架。

不仅如此,部分企业已经在ESG中掘金。比如联想发挥数智优势,成立ESG业务部,输出ESG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特别在环境领域,联想依托数智化与AI等技术,探索推出联想零碳服务、联想零立方服务、联想IT设备再生服务、联想零碳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和联想低碳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助力各行业企业实现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毕马威中国发布的《我们的影响力计划》报告中指出,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ESG作为可持续发展和业务增长的新引擎。其主管合伙人彭富强接受采访时指出,面对ESG带来的机遇,企业首先应建立系统性的ESG成熟度评估体系,明确自己在不同议题上的优先级。同时,应将ESG融入企业发展规划中,并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摸清“碳家底”到算好“排放账”

近半企业减碳获得显著成果,方法论迭代驱动精准减排

2025年是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实施的重要开篇,也是作为国内进一步落实碳达峰目标的规划之年。

自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以来,我国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的政策框架逐步完善。202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十五五”时期,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将取代原有的能耗双控制度及考核体系。

“双碳”政策和ESG信息披露要求,促使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重视碳排放核算。研究显示,样本企业中近七成企业在报告中显示进行了碳排放管理,并且有65%样本企业设置了长期减碳计划。比如伊利集团明确承诺“2050年前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并通过“WISH 2030”体系将“零碳美好未来”列为重点领域。阿里巴巴在2021年提出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等目标;百威在202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整个价值链中每百升产量减少25%的温室气体排放”。

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企业“碳核算”不再是纸上谈兵,已进入“精准减排”的实战阶段并收获一定减排成果。比如联塑设定了到2025年单位产量范围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2021年累计下降3%的目标,并列出了完善碳管理体系、发展清洁能源等实施举措。其报告的关键绩效数据显示,企业在2024年循环利用水资源526.43万吨,回收利用塑料160389吨。报告中也详细描述了通过封闭循环水系统、废塑料100%破碎回用等具体措施来提升资源效率;百威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方面有明确举措及成果,包括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方面实现守卫水源部分用水强度下降37%,零污水排放目标及原材料节约方面,设定循环包装目标100%可回收/再生材料,当前达成63.4%。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范围一”排放(自有设施的直接排放)和“范围二”排放(外购电力热力的间接排放)是碳核算的基础要求。未来,上市公司披露以上组织边界内排放的比例预计会快速上升,以价值链排放为重点的“范围三”排放是新兴热点,相关核算对金融机构的投融资排放和长供应链企业的上游排放至关重要。

从“全球视野”到“中国特色”

议题侧重乡村振兴、碳中和等,本土化实践激发内生动力

2004年联合国首次正式提出ESG概念,至今已有20余年。作为一个引入的概念,企业如何践行ESG才能契合中国当前强调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答案或许是结合中国国情、融入国家治理体系。

南方公益设置了循环经济、绿色建筑、碳中和、乡村振兴等146个ESG领域热门关键词,在官方媒体报道库中进行检索并利用大模型进行分析发现,乡村振兴、碳中和等是高频词(检索数量>2000),且主要显示为正向积极报道。比如拜耳相关报道发现提到了“乡村振兴”40次,媒体关注拜耳通过“领丰计划”助力中国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澳优乡村振兴”相关报道17条,关注澳优基金会海普诺凯格桑花公益行,通过公益项目提升西藏母婴生活质量,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可以发现,国内许多企业纷纷将“乡村振兴”列入践行ESG的重要部分。不过这部分努力却不一定在评价中得到体现。由于ESG评价体系来源于国外,目前国际公认的几家主流ESG评价体系,比如MSCI、晨星、CDP等均来自国外,其评价标准与中国国情并不完全相符。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认为,在社会责任方面,国内外存在标准理解上的差异。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议题缺乏国际共识,企业在这方面的努力并未被国际评级机构充分理解,社会公益的成效没有在ESG评价中得到充分反映。这也是导致企业在国际标准下评分较低的重要原因。

当前,中国监管机构也在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信息披露体系,2025年实施的《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和沪深北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明确披露要求。其中沪深北交易所的指引就明确要求部分上市公司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包含气候适应、乡村振兴等中国特色议题。

从被动披露到主动转型

可持续金融、循环经济等受关注,创新业态重塑商业逻辑

研究中还发现,ESG不再止步于风险规避,正成为价值创造的强大引擎。

通过对企业相关ESG报道分析,发现可持续金融、循环经济等正成为媒体关注的企业ESG实践重点。比如报道关注玛氏的高油酸花生可持续项目,高油酸花生油酸含量达75%,更易保持原有的风味,收购价格也更高。通过这一项目,农民收益提高,玛氏的巧克力产品也得益于此,构建起更高品质的花生供应链,为消费者提供“土生土长”的花生产品。越秀集团可持续金融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司的ESG管理系统不断升级,新增“个人碳足迹”功能,“ESG信息动态”功能和“低碳项目管理”功能。旗下越秀地产于2024年7月5日成功发行16.90亿元离岸人民币点心债券,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为4.10%。本次发行是越秀地产首单绿色债券发行,也是2024年地产行业最大规模的境外债券发行。

更多机会还在涌入。近年来,资源循环利用成为关键议题。2024年,“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首次写入国务院行动方案,一场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悄然启动。《“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基本建立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并设定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5万亿元的目标。在可持续金融方面,企业通过发行绿色债券、开展ESG投资等方式,为可持续发展项目筹集资金。业内人士预计2025年,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注入、全国性资源回收平台、绿色债券等的加速落地,这场变革将从“政策信号”升级为“产业风暴”。

从报告名称变更到治理机制深化,从碳数据精确测算到乡村振兴创新实践,再到循环经济模式重塑,2025年,在双碳目标的“战略之风”和监管政策的“机制之风”借力下,中国企业ESG实践正全面驶入“实质性价值创造”的纵深地带。未来,随着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政策梯度深化、投资策略转型等的ESG红利进一步显现,ESG将不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成本中心,而成为企业构筑韧性、赢得未来的核心能力。同时,随着本土实践与国际标准的辩证统一,中国ESG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