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上数字|朱钧宇:创新成果转化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变量”

发表时间:2025-07-20 09:59:00

中新经纬7月20日电 题:创新成果转化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变量”

作者 朱钧宇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先进制造业中心研究室主任

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于2025年7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本届链博会首次设置以知识产权转化为主线的创新链专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科研机构和技术交易所参展,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联动发展。

将创新转化深度植入供应链基因

在本届链博会创新链新专区中,国家知识产权局展示的覆盖68万条存量专利的高校与科研机构专利盘活系统。推动专利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协助创新成果的转化,成为吸引“创新链”上最受关注的话题。

畅通创新链条、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是先进制造业供应链实现效率跃升、价值增值、安全可控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能否高效地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直接决定了先进制造业的未来格局。

以汽车制造业领域为例,传统的新能源汽车制造更接近于“集成组装”模式,而我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依托创新转化实现垂直整合。典型案例,如宁德时代CTP(无模组动力电池包技术)的应用,可以让电池包的体积利用率提高15%-20%,电池包零部件数量减少40%,生产效率提升50%,电池包能量密度提高10%-15%。

传统汽车制造中需要70个零件、800个焊点的车身部件,现在只需一次压铸成型,制造时间从1-2小时缩短到不足5分钟。在提高效率的同时,生产成本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这种被称为“一体化压铸”的技术,正在彻底改变汽车制造的效率边界。2021年特斯拉首次展示这项技术时,其6000吨级压铸机被视为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如今,一体化压铸技术在长安、吉利、奇瑞、东风等均有应用。比亚迪凭借自研的刀片电池和电驱系统,构建了全产业链优势;吉利通过深度垂直整合,构建了覆盖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三电技术的自主供应链体系,实现了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全链条掌控。

在本次链博会上,多家汽车产业链条上的参展企业展示了自身对提高供应链创新能力的作出的努力。比如,在我国甲醇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形成的过程中,吉利持续推动相关技术的研究与验证,实现了醇氢电动汽车从小批量试点运行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的跨越;作为技术科技型企业,赛力斯深耕电动化、智能化核心技术,在整车平台、增程技术等领域持续进行创新迭代;小鹏汽车则展示其从图灵AI芯片到海陆空全场景智慧生态布局;而处于智能汽车生产链条上的新材料公司爱彼爱和,在本次链博会上也提出持续提高供应链的创新能力。

推进技术创新并畅通的创新链条对先进制造业供应链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当前,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因素。唯有将创新转化深度植入供应链基因,才能构建兼具技术主导权、成本竞争力与风险免疫力的新型制造体系,这是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核心筹码,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路径。

如何更好促进创新力转化?

在本届链博会上发布的《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显示,技术创新对全球供应链的驱动作用日趋显著,2018-2024年,创新指数由基值1增长至2.16,主要是由于创新投入、供应链上中下游创新活动、创新环境三个一级指标共同拉动创新指数上升。

但也应当注意到,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正在增加的当前,中国仍需加力维护创新链畅通、促进创新成果向供应链稳定应用转化。特别是对于先进制造业,这一引领未来工业发展的关键领域,促进创新力高效转化能够有效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创新力转化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需求为牵引的全链条、多主体协同的生态系统,推动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打造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中试验证、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到最终市场应用的全链条贯通,制度环境与文化氛围有力支撑的创新生态系统。亟需政府、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精准施策,才能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真正转化为驱动先进制造业跃升、锻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最大增量”,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

一是打通关键转化堵点,建设共享型、专业化的中试熟化与工程化验证平台,培育高水平、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服务全链条建设。三是集中力量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着力突破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基础软件等瓶颈。三是全力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加速推动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服务模式全链条创新。(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张芷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