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博士辞职开民宿年营收400万#的话题登上热搜。两年前,当中国科学院博士杨顺成辞去地产公司高薪职位,转身投入青岛海岸线经营民宿时,父亲那句“二十多年的书白读了”的喟叹曾引发无数共鸣。两年后,年营收400万、入住率稳定在70%的成绩单,却让父亲悄然转变,甚至开始“在外边跟别人吹牛”。这一戏剧性的反转,实实在在地挑战了关于“读书人该干什么”的刻板想象。
细察杨顺成的创业轨迹,所谓的“跨界”实为一场精妙的“能力迁移”。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学术背景,成为他民宿选址设计、工程管理的隐形指南;地产行业积累的招标、财务管理经验,更成为其从13间房起步到多地扩张的坚实基石。他坦言:“其实没有放下原来的专业,恰好是今天事业的一种铺垫。”——当博士的思维光芒照亮民宿的日常经营,其“品控”细节的严苛,国际设计大奖的斩获,正是知识在全新土壤中绽放的异彩。
所谓“浪费学历”的质疑,实则折射出社会对人才流动的刻板想象。学历的价值并非只锚定在特定职业轨道上,它赋予的是思维方法与突破藩篱的底气。从“租赁空间”的有限模式,向咖啡、餐厅、伴手礼乃至“陪跑”同行的产业链延伸,甚至计划带客人“从看海到懂海”——这些突破常规边界的创新,正是博士教育赋予的格局与视野的自然流淌。他手中的“面粉”因知识积累而丰厚,于是得以烘烤出百样“面包”。
更值得赞赏的是杨顺成的清醒:每月与时间赛跑的“战斗”状态,几百万投入下的经营风险如悬顶之剑。他深知,若“有两三个月因天灾人祸不能运营,可能就破产了”。然而,正是这种负重前行的清醒,反衬出“高学历创业”标签下被忽视的务实与坚韧。
而那些认为博士开民宿是“跨界”的声音,恰恰忽视了知识与思维的内在连续性。杨顺成的民宿事业绝非与学术背景的割裂,而是对环境科学理念的立体实践:选址崂山海岸线是对生态资源的精准评估;13间房的空间布局暗含环境承载力的科学考量;将“看海”升级为“懂海”的体验设计,更是环境教育理念的生动转化。
父亲态度从质疑到“吹牛”的转变,正揭示了社会认知的滞后性——我们习惯于用静态的职业标签定义人才价值,却忽略了动态的能力迁移才是知识落地的真正姿态。
“在房地产行业,能够科学计算出每寸土地的溢价,但在山海之间,却算不出风景的价值。”这诗意之语,点破了知识价值的真谛——它既能在实验室里精算,亦能在烟火人间创造无法量化的风景。
当知识的星光落入实践的大地,人生之路便有了无限可能——重要的从来不是戴着博士帽站在哪条跑道上,而是那颗永不停息的求索之心,能否在时代的山海间点燃属于自己的灯。
作者:刘纯银
编辑:曹叶 黎彤(实习生)
监制:白永茂
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 liangjiangping@cq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