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军:象棋冠军的“国考”小插曲

发表时间:2025-07-09 17:06:00

三十岁之后我觉得自己脑子变笨了,学习新领域东西常常产生貌似什么都看懂了,但知识重点却丢三落四没记全的问题。忍不住跟亲近的朋友抱怨,大家却没当回事,反而戏弄我是因为学生时期当学习委员产生的学霸体质错觉,如今也该轮到某些人体会一番学习的不易了。末了,朋友们还忘不了来一句:“接受现实吧!”年龄增长与新知识掌握能力下降成反比,当然令自己心有不甘。于是,我将类似情况的问题根源归结为学习态度怠慢以及专注度不够,不然岂有人还未老脑先衰的道理?没想到,当我慢慢接受了成年人学习新知识效率不高的客观现实时,2004年一场不期而遇的小插曲让我重新找到了高效学习的感觉。

要感谢那年金秋时节举办的全市干部选拔公选考试,当时的我正处于从一线运动员棋手向教练管理岗转型阶段,刚以中国队主力选手角色在西班牙成功卫冕世界团体赛冠军,比赛结束回国第一天就在办公室桌子上看到了考试报名表。或许是时差作用,迷迷糊糊的我以为那是一张符合条件的人员都要填的统计表,于是便将自己的基本信息在表格上写了几笔递交了上去。几天之后收到正式考试通知时,我才意识到事情的严肃性和严重性,心里止不住嘀咕起来,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备考,还不清楚考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赶紧按照考生指南去采买指定备考书目,当厚厚的学习材料拿到手里时,我心里不禁发出“真是哪里薄弱就考哪儿呀”的感叹。唉,既然报名了就好好准备吧,总不能还没上场就服输了吧,像每一次运动员迎接比赛一样,不知不觉间骨子里不服输的斗志被激发起来。令我没想到的是,有了考试压力和补足知识短板动力之后,几本厚厚教材里的知识要点似乎一下子变得有条理起来。看来,以考生身份的备考学习效果就是与平时不一样。看到我一本正经埋头备考,周围的人说什么的都有。“那么多知识点你记得住吗?”“别太认真,这个领域你同专职的行政干部没法比!”“到时候你要是能把卷子答满就不错了。”这样的话听得多了,当然也会动摇自己学习的心态,我心里清楚地知道,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备考如同在备战一场没有胜率的比赛。不过,当思路开小差时,庆幸自己脑海里冒出了《曾国藩家书》中的一段话:“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虽然突击式的学习当然仅停留在囫囵吞枣学习的水准,但我惊喜地发现,手中的书在不知不觉间标满了重点,将知识重点反复研读,还真能记住不少。

不过,另一个小插曲让自己面对新问题的考验,“冠军作为普通考生参加公选”的消息居然在考试前出现在报纸上。考试被曝光,这对自己来说算是提供了动力还是带来了压力,或者更多的是感到有些尴尬呢?明明冠军头衔是在自己最擅长的竞技赛场上获得的,在其他领域自己还只是一名新人,谁想到却阴差阳错成为验证考试公平的鲜活案例了。

接下来能怎么做?除了尽量让自己排除干扰保持最佳状态,我想不出还能干点什么。多年的运动员经历令我对保持稳定状态有着特别的感悟,平日里训练付出的辛苦不过是为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告诉自己要镇定,作为一名实力不太强却被关注的考生,我更要保持好状态。考试成绩是一回事,能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更考验人。要像冠军运动员参赛一样从容,要有一颗能扛得住压力的“大心脏”,不具备这些素质还想到赛场上发挥水平?一切免谈。不出意料,那一年的考试我并没有获得晋级下一轮竞争的成绩,没能超水平发挥让我多少对自己感到不满意。不过,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当考试过后自己再看那些备考材料,我发现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知识点逻辑关系又变得模糊起来。大概考试压力消失了,自己心底对不熟悉领域知识学习的动力也随之减弱的原因吧。

看来,还要继续多找考试场景,让考生的角色把自己的学习状态激活!接下来的几年里,自己又参加了三次公选考试,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在稳步进步,第三次时进入到面试,第四次时终于揽得头名。很开心,在备考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全力以赴争取胜利与坦然从容接受失利。结果其实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尽力就好,有收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