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打不太标准的太极拳招式:斜身下势。
即将六十岁时迷上了太极拳。经年习练虽说还没真正入门上道,但也已积了十多年的“功力”。
跟定了一位极其用心、极其热心、极有造诣的老拳师从零开始学习。他除了一丝不苟地教授或纠正基本动作之外,做得最多的事便是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说拳理,教拳理的话比教拳架的话说得多得多得多。
时间长了,发现这些“拳理”竟然与我们努力践行的做人和事的道理、准则、学问或曰处世哲学高度一致,与中华文明倡导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一脉相承。这倒是学拳前万万没想到的意外收获。
符合拳理的才是真太极拳
拳界公认,把拳理讲得最透彻的,当属明万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此文精准地阐明了太极拳运行的原理和道理,被奉为太极拳理论的圭臬,受各门各派尊崇,他本人也成为当之无愧的太极拳理论大家。

王宗岳《太极拳论》(郝和藏本)
如果说教授拳架能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解释和领悟这一式的“拳理”,便是告诉你“为什么”和“怎么办”。一般的老拳师是轻易不说透这些的,除非你确实诚心诚意地想学,他也确实真心诚意地想让你学。同时也凭个人的悟性和勤奋。
“拳理”是相对于“拳架”而言的。符合拳理的才是真太极拳,反之亦然。如今各种比赛、小视频上貌似很潇洒漂亮的表演,已经是不在拳理的“太极操”和“太极舞”了,只为博人眼球,追求观赏效果,距离真正的太极拳南辕北辙。
学习太极拳的过程,就是领悟拳理的过程,真正需要学习的其实是拳理而不是拳架,轻易不能说已经学会了,领悟永远没有尽头。真正理解了每一个“拳理”,拳架自然威武规范。
立身中正:太极拳最基本的拳理

《太极拳论》(温县太极拳传承人联合会制)
立身中正,这是太极拳最为基本的拳理。是太极拳在身法上的核心要求,是太极拳所有劲力的根源。
这个拳理在身法上的要求,就是从头顶上的百会穴到尾闾旁的会阴穴要与地面保持相对垂直,以身体的垂直松沉,产生与地面的反作用力。最终达到劲力上下传导的最佳效果,正所谓“立如秤准”者。
中与正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精神体现。将这一基本拳理引申到做人上来,就是要求我们堂堂正正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站稳自己的脚跟,不随波逐流,不搞歪门邪道,不要东倒西歪,不偏不倚,要有一根“主心骨”,顶于天立于地,把“正”与“中”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这与中华古训提倡的“中庸之治,不偏不倚”何其相同。
内外合一:切不可做“两面人”

甬上书法名家沈元魁书“意动身随”
内外合一。太极拳特别讲究身心兼修,内外兼修。尤其强调在精神层面与身体层面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由内而外地运行。具体到身法上,就是“内外三合”: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气在体内循环运行,行于内而形于外。
做到了“内外合一、由内而外”,便能达到神形具妙,绵绵不断,行云流水,松沉自然的境界。
把这个“拳理”拿到哲学或修身养性层面,同样也是我们为人做事的准则。追求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相一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生活态度和人格,尤其注重内在的修养。切不可说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成为台上慷慨激昂,台下卑鄙龌龊的“两面人”。
平心静气: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平心静气。习练太极拳,特别讲究心无杂念,调息匀气。通俗地讲,就是什么都不想,把脑子清空。深细长匀,息息归根,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最忌心不守身、心浮气躁、心不在焉,心猿意马。不由自主升腾起来的杂念任它来任它去,只关注自己的内心和身体的感受,静观自己的“四梢”。静到在闹市落一根针的声音能听得见,身体上落一个苍蝇也能感到它的重量,所谓“一羽不能加、一蝇不能落”。
平心静气同样是最为智慧的生活态度,强调以平常心面对世事纷扰,用冷静应对人生起伏,任何时候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发脾气。古人说的“制怒”也是这个意思。这不仅是修养,更是处世的境界。《菜根谭》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学会了平心静气,克制了各种杂念,内心自然从容。
作者简介
武晋宁,曾经的职业军人,退休后回望亲历的军营生活。在行进间追寻前人留下的足迹,探究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体味他们或波澜壮阔或悲壮痛苦的精神世界。
编辑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