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您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感觉:突然间的心跳加快、心脏砰砰乱跳,甚至伴随着胸闷、乏力等情况,但过一会儿又自行缓解?很多人会归因于“太累”或“紧张”,殊不知,这可能是心脏发出的警示信号,一种常见却危险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也就是经常听到的“房颤”。
它是一种在我们临床上极为常见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疾病,因其起病隐匿、症状多样、并发症凶险这些特征,因此常被称为“隐形的杀手”。它会无声息地潜伏在我们身边,不声不响地增加中风、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的风险。
那到底什么是房颤呢?发病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危害呢?我们又该如何诊断和预防呢?
一、什么是房颤?
房颤,全称叫做心房颤动,是指心脏的心房电活动出现严重紊乱。原本心房有序且规律的电活动,被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所取代。
正常我们的心脏每分钟是有节奏地跳动,每分钟60~100次,这个频率由窦房结来控制。
但如果发生房颤时,窦房结就会失去“控制权”,心房(心脏上部)的电活动就会变得杂乱无章,发出每分钟350~600次的快速、紊乱的电信号。这些混乱的信号不断冲击心室,导致心跳变得快、乱、不规则。
当心脏的跳动频率乱了,心脏泵血效率就会下降,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问题也就会接踵而至。
二、房颤具体有哪些典型症状?
典型症状包括:
心悸:感觉心跳“乱跳”“漏跳”或“狂跳”,尤其在安静时更明显。
胸闷、气短:稍微活动就喘不上气,爬楼、快走都吃力。
乏力、疲劳:明明没做什么,却总觉得累,提不起精神。
头晕、眼前发黑:严重时甚至会晕倒,这是脑部供血不足的表现。
大约1/3的房颤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他们可能是在体检做心电图时,或因为中风住院后才意外发现自己早已患有房颤。这种“沉默型房颤”尤其危险,因为它在不知不觉中酝酿着更大的健康危机。
三、房颤可能会带来哪些具体风险?
1. 中风风险增加
房颤时,心房无法有效收缩,血液在心房内(尤其是左心耳)淤积,就像静止的水流容易产生淤积和沉淀,血液在心房内滞留也容易凝结成块,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流冲向大脑,就会堵塞脑血管,引发缺血性中风。
2. 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长期房颤会使心脏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心室率过快导致心肌疲劳,久而久之,心脏扩大、功能下降,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夜间憋醒、下肢水肿等症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此外,房颤还与认知功能下降、痴呆、肾功能损害等长期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四、为什么人会得房颤呢?
主要有以下这几种原因:
1.心脏本身的问题: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都会导致心房结构改变,为房颤“创造条件”。
2.其他疾病影响:像有甲亢、睡眠呼吸暂停、糖尿病、肥胖等问题,也都会增加房颤的风险。
3.不良生活方式:平时不注意节制,长期大量饮酒、熬夜、吸烟、过度的劳累、情绪激动等,都可能成为房颤的“导火索”。
4.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人早年就患上房颤,那后辈也可能会有更高的患病风险。
5.年龄的增加: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显著上升。65岁以上人群约有5%患有房颤,80岁以上则高达10%。因此,中老年人更应提高警惕。
五、怀疑有症状或高危人群,该如何发现房颤?
如果您有上述症状,或属于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建议定期就医检查。
通常会通过以下方式诊断房颤:
1.心电图:这是确诊房颤的“金标准”。典型的房颤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心跳节律完全不齐。
2.动态心电图:对于阵发性房颤(发作时间短、能自行缓解),常规心电图可能捕捉不到,需要佩戴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动态心电监测。
3.心脏超声:评估心房大小、心功能,排查结构性心脏病。
4.其他检查:如甲状腺功能、血压、血糖、血脂等,帮助寻找潜在病因。
特别提醒:如果您经常心慌,不妨用手机测一下脉搏。
如果发现脉搏快慢不一、强弱不等、次数少于心跳,就要高度怀疑房颤。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脉搏短绌’——即心跳次数多于脉搏次数,是房颤的重要体征之一,建议尽快就医。
六、房颤能治好吗?该怎么治疗?
很多人一听“房颤”就害怕,以为“一辈子治不好”。其实,房颤虽然是一种慢性病,但完全可以通过科学治疗和管理,有效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过上正常生活。
1. 抗凝治疗—预防中风的关键
这是房颤治疗的“重中之重”。医生会根据您的年龄、是否有高血压、心衰、糖尿病等,计算“中风风险评分”,决定是否需要服用抗凝药。
常用药物包括:
(1)华法林:老药,需定期抽血监测INR。
(2)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无需频繁抽血,使用更方便,出血风险相对较低。
提醒:即使没有症状,只要符合抗凝指征,就必须坚持服药!擅自停药,中风风险会急剧上升。
2. 控制心率或恢复心律
(1)控制心率:使用β受体阻滞剂、地尔硫䓬等药物,让心跳不要太快,减轻症状。
(2)恢复心律:对于症状明显、心功能好的患者,可通过药物或电复律恢复正常心律,或通过导管消融术治疗。尤其是阵发性房颤,消融成功率较高。
七、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做,可以尽量避免房颤的发生?
1.饮食清淡:遵循低盐、低脂、低糖原则,多摄入蔬果、全谷物、鱼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少吃加工类食品。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3.戒烟限酒:酒精是房颤的明确诱因,建议戒酒,以减少对心脏的刺激。
4.适度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快走、太极拳、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
5.管理慢性病: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如果存在甲亢、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也要及时治疗。
房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误解它。只要您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坚持管理,就能有效控制它,以远离中风和心衰的威胁。
作者:徐茂椿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