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一中862班部分高三毕业生在老师兰会云的带领下,圆满完成从山西朔州到海南岛的骑行旅程。这场历时31天、跨越3000公里的骑行,不仅为学生们的高中生活画上句号,也代表着兰会云老师为期12年的骑行计划圆满结束。
“我应该带我的孩子们走出去”
兰会云今年38岁,2012年毕业于西南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毕业后成为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一中地理老师兼班主任。他从业13年,带了4届毕业班,同学们都叫他兰哥,网友们则称呼他小兰老师。
“上大学时我就在想,如果我要当一辈子地理老师,不能让学生们一毕业就把地理知识忘了。”小兰老师说,大学毕业时他还清楚地记得大学时期到嘉陵江边采样,去华蓥山攀爬,去云贵川三省实地走访的经历,那时候他就意识到,走出去才能真正让地理知识走进生活。
除此之外,小兰老师也希望通过骑行锻炼学生们的心态,让他们将来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有直面的信心和勇气。对小兰老师和同学们来说,骑行更像是对高中生活的一次总结,当然,也不乏有小兰老师的私心在里面,“我想让孩子们记住我。”
“很多人好奇地说,你为什么敢带那么多学生出去?因为这三年我们有很多次这样的活动,只是没以骑行的方式,没走这么远而已。”高中三年,小兰老师经常带着学生们去敬老院、偏远地区或农村看望孤寡老人,去参观博物馆,去植树……
如何“走出去”,小兰老师思虑良多。“我喜欢跑步,但徒步出行时间太长,孩子们很难坚持。自驾摩旅的话,他们也没有这个经济条件,最后我想着骑行是最好的方式。”他说。路线的制定也至关重要,走哪里大车比较少比较安全,哪个路线能更好地起到地理教育的效果,也比较平缓,都是小兰老师要考虑的内容。路线规划定了后,他还会开车再走一遍,提前将路线上的每个点位地形路况摸清楚,熟记于心。

骑行正式开始,前排右一为小兰老师。(来源/受访者)
12年里4次出发去往不同的地方
2012年,小兰老师带了一年复读班,从2013年开始,他正式成为高一的地理老师兼班主任。开学的第一堂课,小兰老师便告诉同学们,高三毕业后他会带着学生们进行一场骑行,目的地是内蒙古满洲里,想去的同学就要开始锻炼身体。之后的每一届,都是如此。
计划骑行活动之初,小兰老师就定好了4个目的地,是4个相当有代表性的地理坐标——满洲里、上海、青海湖和海南岛。
2016年第一次骑行,他带着7名学生前往内蒙古满洲里,这里有我国最大的陆路通商口岸,是中国、俄罗斯、蒙古三国交界处的城市。2019年第二次骑行,他带着11名学生选择了向东去上海,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国际经济中心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想让他们从我们朔州这样一个当时还没有开通高铁和飞机的小城市,去感受大城市的生活。”
2022年的第三次骑行,是比较艰难的一次,他带着15名学生去了青海湖,从黄土高原到青藏高原,领略我国的第一大湖泊。
2025年暑假是第四次骑行,按照小兰老师的计划,这也是最后一次。他计划向南,去我国的第二大岛屿海南岛,并绕岛骑行一周。而这次也是人数最多的一次,达到30人。
小兰老师说,这次人数的增长,主要原因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前几届小兰老师带的文科班大部分都是女生,由于路途上比较辛苦,他不允许女生参加骑行。今年他带的这届毕业生选科是物化地,男生相对多一些,骑行去海南的30人里,有26人是应届毕业生,而且由于这次路途相对好走,还有一名女生参加。其余4人中,有2人是上一届的学生,另外2人是小兰老师的女性朋友。
出发前,每个孩子还签署了自愿参与承诺书,并获得家长签字,小兰老师说,如果学生的任何一个家人不同意,他都不会让孩子参加。承诺书中写道:“此次活动为完全自愿参与的公益性户外实践活动,老师及孩子参与活动的交通、住宿、保险等一切费用均自行承担,活动发起人兰会云老师不收取任何费用”。
据了解,小兰老师今年的行程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山西朔州出发搭乘大巴车到河南许昌,第二阶段从许昌一路向南骑行,穿越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最后到达广东省湛江市徐闻港,其间骑行距离近1900公里。第三阶段,他们将搭乘轮渡到达海口,之后开启约1000公里行程的海南岛环岛骑行之旅,并在7月10日乘坐飞机返程,全程计划用时31天。
6月11日,小兰老师带着孩子们到达河南许昌,参观了闻名全国的胖东来超市,并于当天下午5点正式开始骑行之旅。因为有些同学很久没有骑行,第一天只骑到晚上10点多抵达漯河,并在此留宿。
一路上,小兰老师每天都会抽出一个到一个半小时,给同学们讲解遇到的地貌特征。这次的骑行线路从北纬38度跨越到北纬18度,途经黄河、长江、黄土高原、珠三角等地貌。对孩子们来说,这不仅是一次人生历练,也是一次实景地理课。朔州位于山西北边,作物一年一熟,河南则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骑行队伍到河南时,正好赶上小麦收割,小兰老师就在这里给同学们介绍作物种植模式。
一场心智成熟之旅
今年的旅程中,小兰老师和同学们每天早上8点多出发,中午十二点半休息到下午两点,再继续骑行,一直到晚上八九点。这段持续31天的骑行之旅,变化的除了路上的风景,还有孩子们的思想。

骑行路上。(来源/受访者提供)
小兰老师告诉记者,整段路途中,订酒店、修自行车、洗衣服都是由孩子们自己完成。如何与酒店砍价,让同学们花最少的钱住上不错的酒店,成为了孩子们每天的固定“比赛”项目。
张哲浩同学平时比较内向,不敢与陌生人沟通,但他告诉记者,骑行过后,他不一样了。与张哲浩对话时,记者确实感觉到他十分阳光,并没有内向紧张。张哲浩告诉记者,订酒店砍价活动举办的第一天,因为小兰老师承诺,找到价格最低环境也较好的酒店的同学,可以免除当天的房费,他就十分踊跃地报名参加。但平时不善与人交往的他,与店家说了两句话便不敢再说。“队长跟我说,你自己鼓起勇气,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大不了没有房间,挂掉就可以了。”在队长的鼓励下,张哲浩第一次完成了独自与人砍价,他也幸运地成为当晚砍价活动的第一名,被免掉了房费。
第一次砍价的成功让张哲浩不再害怕与陌生人交往,每一次找酒店活动他都会踊跃参与,整段旅途中住的酒店,有四五家都是他与店家交涉预定的。
这次30人的骑行队伍,是四届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次。一路上也难免有各种突发和意外,爆胎更是家常便饭,这也让小兰老师看到,学生们在学校里不曾展示的另一面。
“王建宇在入学时非常恋家,基本每周都要请假回家睡一晚。这次骑行过后,我发现这样一个在我心里需要被照顾的大男孩,已经蜕变成了大男人的形象,也成为我特别倚重的队员。每次有同学爆胎,我都会让王建宇留下陪同,因为我相信他的能力。”小兰老师说,“还有田向荣,以前在我看来他有些懒惰,但这次出来,我发现他原来是个细致入微的暖男,每天到达旅馆后,我已经没了半条命,他都会要过我的身份证帮我办入住,帮我卸下包裹放到我的房间。”
小兰老师说,他看到了每个孩子不一样的一面,“有的孩子平时感觉文文弱弱的,但是慢慢发现这个孩子能打胜仗,能打比较艰难的仗,就算骑得再苦再累也一言不发。”兰会云告诉记者,旅行中难免遇到突发和意外,但学生们的互帮互助和主动分担,让解决困难成为旅行中的“调味剂”。
翻过很多山之后就是星辰大海
这次的骑行队伍里,除了应届高三毕业生,还有两位往届学生,符洋便是其中之一。符洋2022年毕业,目前在大连某高校读大三,他知道每届高三毕业后,小兰老师都会带学生毕业骑行,5月底,他就把想再次参与的想法告诉了小兰老师,“兰哥说我大三了,要以学业为重,拒绝了我。”但符洋没有放弃,学习艺术的他提前完成了期末作品,毅然决然地赶回来加入了骑行队伍。

骑行队伍到达海南。(来源/受访者提供)
为什么想再来一次?符洋说,2022 年的青海湖之旅,就是一场自我挑战和突破极限的旅程,“我认为完成这么一次长途骑行,就相当于去挖掘自身的潜力,在克服身体的疲惫等各种困难中,实现自我突破。所以我还是选择再一次参加这个骑行活动。”
符洋告诉记者,2022年的毕业骑行对他影响颇深,往青海湖骑行的路上,经常从早上8点骑到晚上8点都见不到人,“我就经常想着努力再蹬一脚就过去,后面的路就太平了,才能坚持下来。这段旅途锻炼了我的社交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让我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中受益匪浅。”
谈起旅途上的故事,无论是小兰老师还是张哲浩与符洋,都对刚进入广东时的一件事印象深刻。当时一位同学丢了头盔,广东网友知道后,给他们送来了食物和头盔,最后这位同学拥有了两个头盔。这件事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温暖。
小兰老师告诉记者,他今年38岁了,原本计划的4次毕业骑行已圆满结束,他也明显感觉到体力跟不上,而且自己的孩子也渐渐长大,小兰老师想将以后的假期时间更多地留给家庭。但带孩子们去看世界的想法从未改变,他考虑未来带学生们去进行5~7天的徒步,去玉龙雪山或沙漠等地,或是去打卡著名博物馆或景点。
“兰哥,翻过这座山的后面是什么?”“还是山。”“那我们翻过很多很多山之后呢?”“是坚毅,是自信,是星辰大海。”小兰老师对学生如是说。(刘世鹏 卢伟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