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田间、一问家国、一束星光,沪皖少年共绘田野答卷

发表时间:2025-07-09 16:29:00

仲夏的崇明岛,绿浪翻滚。

陈家镇前哨桥畔的光明东滩源,追光森林叶隙的细碎金光随风跃动。在这方被东海托举的生态秘境,自然基因链与农业新科技,在这片湿地里达成了生态契约。

早晨8点,18位学生已跟随讲解老师的脚步,在森林里辨识树叶和昆虫——这是他们当天实践的第一课,也是对生态系统的体认。一片平平无奇的树叶,在老师的讲述下,似乎都能展开出一个小世界。

他们是来自安徽省六安市新店镇平安希望小学和上海本地学校的小学生们,此次借“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科技燃梦·科技型企业开放日”活动,来到光明东滩源智慧农业科创示范基地参观学习。

当天另一位科普老师,是一位平安人——付欣。她是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此刻的她正拿着平板电脑,教同学们用爱农宝App识别玉米的叶子。

“手上的叶子不只是因为热才发黄,而是生病了,患上了一种真菌性病害。”她告诉学生们,“除了病虫害,洪水、台风等等灾害一旦发生,农民伯伯一年的收成都可能会损失掉。”

阳光下,她与这群少年们的身影悄然叠印——金融为民的初心,正以公益之力,在田垄间深深扎根,生长出最质朴的希望。

一课田间:播撒科技启蒙的种子

“你们知不知道除了刚刚户外课上老师带大家了解的病虫害,还有哪些自然灾害会对劳作造成伤害和损失?”在光明东滩源科技馆里,付欣老师和学生们继续着讨论。

孩子们纷纷回答:“暴雨、洪水、暴风(台风)会产生洪涝,让比如庄稼被淹没”,“如果碰上冰灾、冻灾,还会导致庄稼收不回来”,“还有疫病,这些会让比如猪、家禽(鸡鸭鹅)患上瘟疫”。

付欣总结道:“这些灾害如果发生了,没有做好预防的话,都会给辛苦劳作了一年的农民伯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她告诉学生们,这些自然灾害有时候不是人力可以抗争的。但是,保险可以帮助农民伯伯一起渡过灾害后的难关,减少经济损失。

对于眼前这些平均年龄十一岁的孩子们来说,即便身处大城市,“保险”最多就是父母车险单上的名字,“物联网”更像是科幻片里的台词,对于六安来的孩子们,更是陌生。

然而,他们对农作情景却无比熟悉——暴雨洪水、烈日干旱,农资农机,丰收减产,这些正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于是,付欣以《农田守护者——农业生产中的保险力量》为题,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情景课,向他们介绍农业保险如何成为农业生产的守护者,并演示现代保险+AI、物联网技术如何破解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困境。

她举例的“爱农宝App”,就是平安产险以“科技+服务+保险”模式为抓手打造的面向农户的App客户端,可以实现农户线上自助投保、智能验标、线上报案和智能闪赔,为农户带来快捷的农业气象预报、病虫害识别防治、农技专家咨询、农产品价格行情等服务,让农户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农、林、牧、渔,现代保险和科学技术都能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付欣用浅显的语言和孩子们介绍,不论是遭遇旱灾,粮食减产,还是市场供需变化带来的损失,农业保险都能发挥作用,减少农民的损失。

她进一步强调,“保险不只是灾害发生后的保障,它还可以事前预防介入,主动化解风险。”

面对孩子们提出的疑问,付欣解释道:“学习病虫害知识,就是保险提供的事前预防服务,在源头化解风险。如果给庄稼上了保险,保险公司还可以申请无人机帮助农民伯伯喷农药,提前预防病虫害;或者要刮台风了,但庄稼还没收完,保险工作人员帮助农民伯伯提前抢收庄稼。”

通过这堂生动的情景课,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学生们知道天气热太阳大,白菜被晒伤了,保险也能赔;白菜叶子有虫咬了,可以找爱农宝扫一下,问问专家怎么办......

这堂课触动了来自安徽的吴欣怡。在她记忆中,爷爷奶奶每天早出晚归,打药、除虫,忙碌又艰辛。“原来保险可以做这么多事,那爷爷奶奶就不用这么辛苦了。”她在课后不由得感叹。

对于这些在田埂里长大的孩子们来说,这堂课,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对祖辈肩上重担的温柔托举。

那些曾经令人揪心的画面——烧焦的稻苗、干涸的鱼塘、虫蛀空落的棉桃,在贴心保障与创新科技的守护下,正重新铺展成金色的丰收图景。

一问家国:丈量新质生产的刻度

付欣和学生们在科技馆的讨论并非遥想未来。

科技正改变农业,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转变为依托农业科学、人工智能与机械技术的现代化生产。

在平安产险的实践中,科技已是驱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其融合物联网、移动互联、3S、大数据、云计算与AI等前沿技术,全面重塑农险产品、流程、模式与服务,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注入动能。

通过“爱农宝App”,平安打造了农险智能闪赔模式并构建农险双精准模式。通过高清卫星影像与AI建立精准数字地图,掌握地块信息,依托“一图一表一系统一平台”四位一体科技赋能,实现精准承保与理赔,提升效率质量,保障稳产保供。

平安产业帮扶成效显著,模式覆盖农业全链条全流程,形成从产前中后的全链条赋能体系,有力支持地方特色农业发展。

在湖南岳阳,平安产险立足水产开创“一张保单撬动一笔贷款,拉动一批订单”模式。为鱼塘免费安装物联网设备解决风控难题,创新开发商业性淡水鱼养殖保险,破解水产痛点,利用保单增信解决融资,打通全链,开辟数据驱动、生态优先、群众共享的现代渔业新路。

在甘肃和政县,则聚焦肉牛构建“智慧养殖+数字乡村+供应链金融”模式。借助物联网,养殖户可实时监测牛只健康精准饲喂,降本增效。平安发挥综合金融优势,通过智慧技术、产业链服务和风险保障,全方位助力肉牛产业。

平安集团的680个振兴项目,累计撬动产业发展资金高达123亿元,如同散落大地的传感器,记录着新质生产力最真实的刻度。

“智慧农业需要你们发挥奇思妙想,打破传统农业的局限,用可持续的方式,成为未来农业的守护者。”付欣老师对同学们说。

当天的情景课堂上,同学们还动手做起了小实验,用仪器测量不同土壤的湿度,亲手感受农业科技的力量,在实践中,拨开了认知的迷雾。

“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大,平安初衷是弥合鸿沟。”付欣表示,30多年来,平安从援建希望小学出发,持续融合金融科技与外部资源。

场景化的实践体验,比囿于讲台与课本更能让人感受真实力量。

“真正的智慧启蒙,不是去告诉,而是去感受。”付欣与更多平安人一起,以体验式、情景化的公益活动,将智慧不断延续下去,这也是平安坚持举办“走进科技型企业”公益活动的初衷——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沉浸式学习。

截至2024年,“科技燃梦·未来有我”走进名企科普公益活动已在全国19个省市开展活动,超3000组青少年走进极氪、大疆、百度、南方航空等企业,涵盖先进制造、互联网、航空航天等行业,切身感受中国智造的魅力。

科技若只在实验室闪光,永远照不进漏雨的谷仓,唯有种进学生们心田的星火,才能燎遍那些卫星尚未标注的阡陌。

平安希望更多青少年在麦浪田埂观察光合密码,在智能工厂触摸经济脉搏,在星空旷野追寻天体轨迹。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教育撕开认知世界的窄窗。

城市儿童入稻田,方知盘中餐凝聚季风与墒情较量;乡村少年访港口,才解集装箱后全球贸易浪潮。

活动当天,付欣与来自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中国平安、光明东滩源智慧农业科创示范基地相关领导以及农业科普专家,一起举行了“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座谈交流会。

她表示,中国平安投身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旨在以科技实践为载体、心理建设为根基、知识拓展为路径,为青少年铺就一条从“兴趣启蒙”到“能力养成”再到“价值塑造”的完整成长阶梯。

这不仅是赋能个体的创新探索,更是平安回应国家战略、社会期待、时代命题与全球发展需求的深度实践与责任答卷。

“通过缩小城乡差距、融合产业资源、构建科学文化,该计划不仅为个体发展赋能,更为国家科技竞争力提升与科技强国战略注入动力。”正如项目愿景所述:"让科学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当优质的教育资源如春雨般渗入乡野的脉络,知识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学生们触手可及的田埂与麦浪。它撬动的是最顽固的磐石——贫困的代际传递。

一个农村深处因教育而走出大山的少年,其意义远超个体命运的改写,其所带回的见识、技能与信念,将成为激活一方水土的源头活水。

科技素养教育,乃科技强国之根基。这种对未来科技型人才的培育,正是企业社会责任与国家战略需求的最佳契合,彰显了科技与教育协同创新的无限潜力。

一束星光:公益长征的青春回响

“在这里,我见到了和家乡完全不一样的场景,更第一次知道原来播种、撒药都可以用无人机完成。”活动后,吴欣怡感叹道。

次日返程,对于第一次走出安徽的她,带走的不仅是对上海的记忆,更有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全新认识。

乡村振兴,核心在产业。然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乡土文创,无不需要知识的支撑、创新的头脑与市场的眼光。

“扶贫先扶智、兴村先兴教。”田埂老农都懂,想要沃野不荒,得先养肥墒情;想要村落不空,须深耕教育的土层。

平安想守护的,不仅是鱼塘稻田,更要在每个农村孩子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成为大地未来的执笔人。

学生们的见闻与感悟,正是平安珍视的教育影响力。

长期以来,中国平安将教育视为重中之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平安即与希望工程结缘,成立救助小组,开始援建希望小学。

1994年,第一所平安希望小学在安徽六安落成。32年来,平安围绕科技、文学、体育、心理健康素养提升,打造教育公益“五大工程”,从硬件、培训、支教、奖助学金、夏令营五方面关注青少年全面发展,致力长期、持续、有价值的教育公益,构建了从“硬件捐赠”到“能力培养”的科教闭环。

2019年,平安与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联合科技日报社共同发起“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科教公益项目,通过“互联网+教育“创新模式,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企业的优质资源,构建“线上直播课程+线下实践体系"双轨赋能平台,系统性破解乡村科技教育资源匮乏难题。

2017年,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曾前瞻预言:“人工智能将对教育模式带来革命性的、颠覆性的改变。未来的教育趋势,将是线上远程教育为主,线下教师指导为辅。利用AI,哪怕在最偏远的山区,孩子们都可以聆听来自大城市里优秀教师的授课。”

如今,平安正将此洞见带入现实。

近年来,通过专家智库、科技企业、教育机构三维联动,以“科学家进课堂”、“企业开放日”、“情景大师课”等活动,平安让偏远学生直面前沿科技,实现教育资源“零距离”触达。

截至目前,平安在全国援建119所希望小学,招募12708名支教志愿者,服务超44.3万小时;在1039所智慧学校实施科技素养计划,培训乡村教师超2万名,惠及31万余名学生;设立教育奖金资助学生31345名。

2003年,还联合青基会设立“大学生励志计划”,连续开展21年,奖励超6000名优秀大学生,发放奖金2200余万元。

“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已辐射27个省份,赋能1,058所乡村学校,惠及学生超31万人次;捐赠科技读本45.1万册、科学实验包10.3万套;培养乡村校长、教师逾20000名。

未来,平安将持续深耕教育公益,聚焦多维素养提升,全力打造并维护“平安教育公益五大工程”。

“我们致力于走一条长期、可持续、有价值的教育公益之路,汇聚力量,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动能。”付欣强调。

教育兴,则乡村之基固;教育强,则乡村之势成。此非一时之功,乃长远之计;非点缀之花,乃根本之策。

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上,唯有将教育的甘霖深深浇灌进每一寸渴望生长的乡土,方能在广袤的田野上,收获丰饶的希望,点亮璀璨的星光。

马明哲曾说,“企业是树、文化是根,根深才能叶茂。”平安自创立之初,就始终以感恩之心反哺社会,以人民为中心、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助力教育、培育人才,意义已超越商业本身,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与未来。平安坚信人才是核心竞争力,高素质人才培养离不开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塑造。

为此,平安正努力打造更多标杆项目,将教育公益标准化、可复制化。

“我们的目标是为学生们创造超越课堂、书本与屏幕的独特学习场景,在实践中启迪智慧,在体验中收获成长,这是一项兼具规模与温度的伟大事业。”付欣给出珍重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