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借刀杀人”?外交部回应
印度陆军副参谋长拉胡尔·辛格近日声称,中国利用为期四天的印巴冲突测试武器系统,全力向巴基斯坦提供支持,印度实际上在同时应对巴基斯坦、中国和土耳其3个国家。在印巴军事行动总指挥官通话时,中国通过卫星监测印方军事部署,为巴军方提供支持,而非讨论停火。他还称,中国采用“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策略。
这一言论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在7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毛宁明确回应:“中国和巴基斯坦是传统友好邻邦,防务安全合作是两国正常合作的一部分,不针对第三方。”
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就此追问,中方称中巴友谊不针对第三方,但当前指控恰恰指出,即便在印巴对峙期间,中国仍在以损害印度利益为代价紧密协助巴基斯坦。
毛宁进一步强调:“你提到的这个消息来源这个情况我不了解,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判断和解读。但我告诉你的是中国政府的政策,那就是中巴关系不针对第三方。对于印巴关系,我们支持双方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分歧,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中方立场一以贯之,而印度军方试图用“中国支持巴基斯坦”作为其冲突失败的替罪羊,其背后逻辑值得深究。
军备“全进口”却战绩惨淡 印度越买越虚
时事评论员白孟宸在接受直新闻采访时指出,辛格的言论实质上是印度在军事挫败之后的“甩锅”行为。
直新闻注意到,近年来,印度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武器进口国,不仅大量引进俄制装备,还购入美、英、法等国先进武器系统,其中包括法国“阵风”战斗机。但在此次印巴冲突中,多架“阵风”被击落,引发印度舆论广泛质疑:花费巨资引进的“顶配”军火,为何未能换来与之匹配的战斗力?
“按理说,这样的‘万国牌’武装本应大显神威,但现实却并未如宣传那般辉煌。尤其是在‘朱砂行动’等印巴冲突中,印度军队的战绩与其投入严重不符。”白孟宸进一步说,这就引出了印度军方的难题:一方面不能承认自身军事体系整合失衡,另一方面又不敢质疑高价购入的外国装备性能。于是,转移矛盾、将责任推给外部成为最省事的出口。
而且辛格这种说法在逻辑上站不住脚。白孟宸说,按照这一逻辑,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向印度输出的武器,是否也可以被视为对巴基斯坦或中国的“借刀杀人”?

胡尔·辛格
长期以来,国际军火贸易一直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西方国家通过军贸撬动地缘战略格局已非新鲜事。实际上,巴基斯坦的军购主要以防御性武器为主,其军事部署也始终以遏制外部威胁为核心。如果印度没有主动挑衅、率先发动攻击,印巴本不必陷入冲突漩涡。
印度这套说辞不仅难以自圆其说,也可能反噬其未来的军购信誉。白孟宸指出,辛格有关言论可能引发俄罗斯等传统军火输出国对印度的信任危机。如果印度自身无法建构稳定有效的装备体系,即便再先进的武器落地,也不过是“高端硬件配低效操作系统”的结构性错配。
本质上是印度军事体系“深层尴尬”
据悉,辛格中将是上周五在印度工商协会组织的研讨会上阐述其观点。他特别提到过去五年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81%的武器装备,包括歼-10CE战机等先进系统,并声称这些武器在冲突中成为中国军事技术的试验平台。他还指控中方为巴方提供实时情报支持,使巴军能精准掌握印军动态。
关于印方对中方向巴基斯坦提供所谓“情报支持”的指责,在白孟宸看来,这再次体现了印度对技术差距的回避。印度一向以“信息技术大国”自居,是信息软件产业的“外包”大国。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在军用信息化领域具备压倒性优势。事实上,近年来巴基斯坦在信息融合、战场感知和精准打击方面的提升有目共睹。
辛格将这一切简化为“外援干预”,显然是在掩盖印度军队情报体系的滞后问题。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谁支持了谁”,而在于印度是否有能力面对一个愈发复杂和透明化的现代战场。

白孟宸进一步分析称,印度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内部为何无法构建起稳定可控的军事运行机制。印度军事体系目前仍存在标准不统一、技术路线混乱、信息化指挥链不畅等核心缺陷,其将美、俄、法、英等多国装备拼装混用,却又无法建立统一标准和高效联通的作战体系,自然无法释放出预期的战斗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至今仍无法正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如果不是主动挑起冲突,那么 “技术落后”与“情报滞后”根本不会暴露。印度此次在印巴空战中的挫败,完全是“自作自受”。
记者丨直新闻驻京记者 田鑫
排版丨赖信宏
编辑丨林潇
审校丨李怡
监制丨王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