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记者 毕笑天 特约记者 荣俊运
初夏的沈阳,草长莺飞。
一个明媚的午后,记者见到了抗联老兵杨振国。听闻记者要来采访,老兵早早穿戴整齐,佩戴好荣誉纪念章,在家中静静等待。
杨振国出生于1930年,14岁加入东北抗联嫩江游击队,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老兵娓娓讲述中,那段白山黑水间的战斗岁月又重现眼前。
1943年一天深夜,杨振国的父亲杨福清被伪军抓走当劳工,只留下母亲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为了生活,13岁的杨振国只得辍学去砍柴卖柴,走十几里路去荒甸子割蒿草秆,然后吃力地挑到集市上叫卖。
时间久了,杨振国结识了一位好心的买主李大叔。李大叔实际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地下交通员,在他的介绍下,1944年冬天,14岁的杨振国带着家仇国恨,加入了东北抗联嫩江游击队。他向母亲辞行道:“我跟李大叔进山打柴了,山上到处是木材,火炉火炕暖着哩!”
可深山老林里的环境,与杨振国的话截然相反:敌人对抗联队伍进行严密封锁,东北抗联嫩江游击队驻扎在大小兴安岭南缘的山林里,长期缺乏物资给养。
“大家喝的是雪化成的水,缺衣少食。我们每人只有一套衣服,身上长了虱子,奇痒难耐。趁着中午天气稍微暖和一些,战士们光着膀子互相清理虱子,还用雪洗脸、搓身体,通过‘雪浴’来防止冻伤。”杨振国说,虽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那时游击队员的信念非常坚定。
“冰雪再厚,总会在阳光下融化。”杨振国深深记得,指挥员任队长时常对战士们说:“别看现在我们住在深山老林里,枪也不多,但只要坚持下去,必能赢得胜利!”
一个除夕夜,山外隐约传来爆竹声,任队长说:“过年了,咱们要庆祝一下!”大家手里或挥动树枝、或抓一把干草,一边唱一边扭起了东北大秧歌:“壮士们,精诚奋斗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跳累了,战士们围坐在一起休息。任队长站起身来,笑着说:“今天是大年三十,我们也吃饺子过年。”
在这深山密林之中,哪来的饺子?在大家疑惑的目光中,任队长挥了挥手,炊事班的战友拎着半袋还冒着热气的窝头,来到人群之中。看着那些“饺子”,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蒸窝头用的玉米面,是山外乡亲冒着危险,穿过敌人的层层封锁送来的。一块窝头,成为杨振国自父亲离家后,吃过的最美味的“饺子”。
因为年龄小,部队出山战斗时就让杨振国在营地留守。时间久了,他找到任队长说:“你不让我上战场,我怎么打鬼子?”
经过再三请求,杨振国终于被批准参加消灭沐泥河日伪森林警察队的战斗。那是杨振国第一次参加战斗——
那天晚上12时许,将士们整装待发,踩着还未融化的积雪,翻过两座大山,来到日伪森林警察队的高墙大院附近。趁着敌人尚未察觉,任队长一声令下,30名战士分3组发起进攻。
第一组战士俘虏了哨兵。任队长带领杨振国等第二组战士,迅疾冲入正房,几个负隅顽抗的敌人立刻被击毙,其他伪军皆举手投降。第三组战士找到偏房,缴获了大量粮食物资。
战斗在拂晓打响,天刚亮就已经结束。回忆起当时的战果,杨振国话语间还是藏不住的自豪:“我们一共缴获军马3匹、步枪40多支和一批粮食物资,游击队无一伤亡。”
杨振国在这次战斗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在日后的战斗中愈发成熟。1945年7月初,嫩江游击队接到上级命令:将嫩江地区各县日伪军的部署情况侦察清楚,为全国战略反攻、消灭日本关东军提供情报。
杨振国自告奋勇,化装成一名在校学生,巧妙闯过敌人层层哨卡。10多天后回到营地,他绘制出一张敌情侦察图,秘密交给上级。
1个多月后,与敌人的决战正式打响,杨振国家乡的日寇被歼灭。在一片欢呼声中,他却听到父亲已惨死在煤窑里的噩耗。
杨振国悲痛欲绝,但他此时想的已不仅仅是为父亲报仇,而是要为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而不懈战斗。革命队伍步履不停,他又跟着战友们,匆匆奔赴烽烟滚滚的解放战场……
时光荏苒,杨振国1986年离休后在沈阳安享晚年。采访结束,记者向老人辞行时,老人语重心长地叮嘱:“现在条件好了,但是年轻人的斗志不能减,你们一定会比我们做得更好!”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