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菜市场释放消费新活力

发表时间:2025-07-28 10:41:00

  “小市场”连着“大民生”。去年末,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的《关于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动批发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提出,支持菜市场标准化改造,丰富便民服务等多种业态,提升设施环境,扩大净菜销售。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指出,加强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曾经被贴上“脏、乱、差”标签的传统菜市场,如今正通过文旅融合、智慧赋能与业态升级等方式,逐渐从“单一买菜场所”转型成为“城市新地标”,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菜市场变得“有意思”

  如今,传统菜市场也“玩”出了新花样,既接地气又有意思。

  在浙江,菜市场正逐渐摆脱传统刻板印象,变得越来越“潮”:温州双井头菜场的“盘菜生书店”成了年轻人出行的打卡地,店内书籍大多与饮食文化相关,旨在成为展示温州本土饮食文化的窗口;嘉兴新塍菜场不仅在设计上尽显“中国风”,还开辟1000平方米、容纳75个摊位的自产自销专区,获评浙江省首家位于乡镇的五星级农贸市场。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菜市焕新亮相。这个与市民日常饮食息息相关的老菜市场摇身一变,从单纯的“菜篮子”化身为集便民服务、休闲娱乐、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多元生活空间。比如举办“以书换蔬”等活动,让当地居民逛菜市场变得有趣。“南星菜市不再只是买菜的地方,我们融入了文化、休闲、展览、便民服务等功能,就是希望市民们在逛菜市场时,既能感受烟火气息,又能通过生活体验收获幸福与美好。”上城区南星街道党群与便民服务中心副主任金陆燕表示。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革新市场经过改造,既保留了传统农贸市场的烟火气,又引入了首店经济,成了一个可购物、可逛街、可约会、可交友的菜市场。据一些业主介绍,这里的六必居、砂锅婆、六丁火烤肉、肆月河豚、三宝晚茶等餐饮品牌店都是哈尔滨首店,除了这些新亮相的连锁品牌店,餐饮区里还有自带流量的网红品牌店以及设计新颖的秋林格瓦斯、老厨家、马迭尔等本地老字号品牌店,消费者在这里可以一站式解锁全新“味蕾体验”。在一家销售水果的档口,趣味性十足的“焦个朋友鸭”“生活很苦但水果很甜”标语悬挂在显眼的地方,十分引人注目。在菜市场中心区域,一个巨大的高清屏幕几乎占据一整面墙,一些市民悠闲地坐在屏幕前观看电影。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是新打造的功能区,每天会播放各类热播影视剧集,让市民在购物之余可以歇脚休息。

  业内人士指出,菜市场的迭代升级,是民生温度的具象化表达,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它不仅承载着本地生活的烟火气,也满足了年轻一代多元化、体验式的消费需求。菜市场在年轻人中的热度持续升温,也为文旅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不少地方政府与文旅机构加大了对菜市场的改造和宣传力度,将特色菜市场纳入城市旅游线路,拓展了消费场景。

菜市场变得“有智慧”

  “欢迎刚进直播间的家人们,今天给大家准备了新鲜水果等商品,全是折扣价,有需要的可以立马下单!”走进北京市东城区朝内菜市场,一名工作人员正在直播。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朝内菜市场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焕新升级,已经登上了抖音、淘宝、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顾客能享受到“足不出户、线上比价、买到好菜”的全新购物体验。

  除在线上进行实时直播外,朝内菜市场还积极开展线下的智能化实践,为消费者带来科技感十足的购物体验。当前,朝内菜市场正逐步引入智能购物车,购物车“把手”自带智能摄像头,自动扫码识别商品信息,车筐内的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购物金额,顾客只需刷脸就能完成快速支付。

  今年2月,北京市地方标准《菜市场智慧系统建设与应用规范》顺利通过专家审查,标志着北京市菜市场智慧化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从20世纪80年代的柜台式经营到如今的智慧菜市场模式,朝内菜市场就是变革的一个缩影。如今,全国各地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智慧菜市场。

  在湖南衡阳,易赖街智慧农贸市场利用AI算法精准分析消费数据,为顾客定制“选品推荐”“满减促销”等智慧营销方案;在浙江台州,月湖农贸市场的智慧大屏上,当日商品种类、菜价、客流量一览无余,让“菜篮子”越拎越舒心;四川成都菜东家智慧农贸市场采用智慧溯源管理系统,让菜品抽检合格信息、客流信息同步实现“云端”管理;江苏南通“竹行市集”引入农贸市场智慧管理系统,智慧大屏上实时显示农产品来源与农药检测数据结果……业内人士表示,在数字化浪潮下,菜市场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

  据《中国智慧菜场行业研究报告》预测,智慧菜场的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今年将达6000多亿元。从年轻态转型到智能化管理,各地的智慧菜市场用科技赋能传统业态。菜市场的“智”变之路,不仅让百姓拎稳了“菜篮子”,更托起了城市生活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成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生动注脚。

菜市场变得“有活力”

  “去菜市场买个菜,直接端回一盘小炒肉”。近年来,上海、广东等多地菜市场推出“代烧菜”服务,消费者买来的鱼、肉、蔬菜等,不一会儿就可以变成热气腾腾的菜肴,而且价格实惠,有消费者表示比外卖、餐厅都划算。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从当下的市场需求来看,“代烧菜”是一个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新业态,未来需要通过配套服务的提升,进一步引导,让行业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及品牌化的方向,以获取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除了“代烧菜”,菜市场火锅、菜市场烤肉、菜市场咖啡等菜市场相关餐饮业态近年来频繁涌现,甚至有一众连锁餐饮品牌相继将门店开进菜市场内。今年初,杭州花园岗农贸市场开业,吸引了肯德基入驻于此;去年8月,紫光园在北京某网红菜市场开设档口店,主售招牌熟食和酸奶。

  租金成本低、原材料采购方便、客流量大……这些确实是菜市场餐饮的显著优势。但在热度高涨的同时,菜市场餐饮要想一直“火”下去,或许并不容易。在社交媒体上,不少消费者对于菜市场餐饮的“食品安全”“就餐环境”“纠纷处理”等方面提出了质疑。

  业内人士提出,尽管革新后的菜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与多样化的餐饮选择,但在操作流程标准化、食品安全控制、健康饮食保障以及消费者纠纷处理等方面,尚存诸多待填补的空白区域,亟须建立更为完善的规范体系,以期形成可持续、可推广的普遍模式。商家还需要综合考量食材采购、烹饪时间、厨房清洁、顾客等待时间与服务费用之间的平衡问题,同时确保整个服务过程中的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