崮安非遗街市(第三场)声景录:一日烟火,千年回响

发表时间:2025-07-14 08:54:00

听,这是崮安的声音——

一声锤响,打铁匠人的火花溅起千年传承的炽热;

一缕弦音,二胡的旋律在银杏林下流淌着乡愁;

一句吆喝,“老冰棍”的叫卖声瞬间将你拉回童年的盛夏……

7月12日,崮安非遗街市第三场在声音的浪潮中落下帷幕,但那些锤打、弹唱、吆喝,仍在记忆里回荡——我们用耳朵收藏了一整个盛夏的乡愁。

老物会说话:时光的“旁白”



“锵 ——”

那是铁匠在银杏林抡锤锻铁的厚重回响,像极了祖辈们在烟火里锻造生活的铿锵节奏。

“滴答 ——”

老座钟在五星广场规律摆动,指针划过钟面的轻响,是时光一笔一划写下的日记。

“叮叮当当——”

锔瓷匠敲打金缮的脆响,仿佛在替残缺的瓷器讲述重生故事。

这些声音,是老物件最生动的“自述”。

手艺有回响:匠人的“乐章”




木雕师傅的刻刀在木料上游走,“笃笃”的敲击声里,飞鸟走兽渐次成形;编马扎的篾条沙沙作响,老匠人手指翻飞,编织着岁月的经纬;盖顶艺人手中的秸秆上下翻飞,发出“簌簌”的轻响,像在诉说田野的故事;香椿园的鱼鼓戏,咚咚的鼓点伴着苍劲的唱腔,回荡在街巷之间;周姑戏的婉转与小姑贤的俏皮,一唱一和,道尽了人间百态……

每一门手艺,都是一首未完成的史诗。


鱼鼓戏


03

味道会歌唱:舌尖的“旋律”




“滋啦——”

烙煎饼的鏊子冒出热气,盆山村的阿姨手腕一抖,面糊便唱起了金黄酥脆的歌。

“噼啪——”

萝卜丸子在油锅里欢快跳跃,炸出一个个金黄的音符,飘散着家常的温暖香气。

“哧溜——”

手工凉粉滑入口中的清响,是夏日里最沁凉的小调,拌着蒜香在唇齿间流转。

“叮咚——”

开罐时轻响,是崮安六宝在瓶罐中酝酿的私语,罐头轻吟、蜂蜜低诉,酸枣茶咕嘟着酸甜,黄花轻颤、花椒轻响,香椿芽在齿间奏响一曲清新的交响。

美食的声音,是崮安最直白的乡音。


崮安六宝



04

民俗正狂欢:集体的“和声”






锣鼓队擂出震天节奏,秧歌队红绸甩出风声,唐槐树下萨克斯红歌联奏,成传统与现代的奇妙混搭。“媒公逗媒婆” 的即兴对白,柳泉文艺队的诙谐调笑,引得围观群众笑声如浪。

槐下茶棚里,《智斗》《绣金匾》等唱段接连响起,81 岁的沂蒙奶奶王荣均一首《沂蒙山小调》,如山泉淌过青石般润透人心,让这场热闹里多了份刻在骨子里的乡土深情。

这些声音,拼成了崮安最鲜活的文化底片。


萨克斯红歌联奏



当街市的喧嚣渐渐归于平静,那些匠人锤打时的铿锵、艺人弹唱时的悠扬、小贩吆喝时的热络,却如余音绕梁,久久在耳畔回响。这生生不息的活力,将织就乡村振兴的锦绣图景,让古老的乡土在时代的滋养中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