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片率”不该凌驾于生命之上

发表时间:2025-05-22 19:21:00

任何打卡行为都不能以牺牲公共安全为代价,任何流量变现都不能突破法律与道德的底线。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云南网评论员 许芸翡

近日,上海新华路隧道因“王家卫风”摄影作品在社交平台走红,尽管隧道入口处“禁止行人进入”的标志醒目,仍有人为追求“氛围感大片”铤而走险,甚至坐在应急通道边缘,与飞驰的车辆仅半米之隔。对此,长宁交管部门迅速开展专项整治,对一名违反禁令的市民作出行政处罚,并通过“视频+实兵”模式加强巡查。

“出片率”不该凌驾于生命之上。从杭州西湖断桥因网红直播堵塞,到敦煌莫高窟壁画被游客闪光灯加速老化;从重庆“波浪公路”拍照者逼停车辆,到青海网红公路游客躺卧致车祸发生……近年来,由流量经济催生的“打卡”热潮,正在将城市空间变成巨型摄影棚,公共安全与文明秩序也因“出片”模糊。此次,上海新华路隧道事件再次将这一问题摆出来,在明令禁止行人进入的机动车道内,拍摄者不仅将自身置于危险境地,更可能导致驾驶员因躲避行人引发连锁事故,引发车毁人亡的悲剧。

网红“打卡”乱象的背后,是社交媒体时代“流量至上”的价值扭曲,也有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部分人为了在朋友圈、短视频平台获得关注,不惜罔顾安全、挑战规则、突破底线,跟风“出片”。而在某些社交平台上,带“小众打卡”标签的内容播放量会比普通的景点推荐高很多,而算法也更倾向推荐“猎奇性”地点,由此便催生“破圈—围观—模仿”的连锁反应,而平台的内容审核却止步于“添加安全提示”。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博主为谋取商业利益,在社交平台发布 “打卡攻略”,详细标注拍摄机位、时间点,却刻意隐瞒安全风险。这种“流量变现”的商业模式,将公共安全当作博取眼球的筹码。

隧道“出片”成网红打卡地,流量狂欢背后的安全警钟必须长鸣。一方面,法律的刚性约束不可或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一条,未经许可占用道路从事非交通活动属于违法行为,可处警告或罚款。上海交管部门对刘某作出的行政处罚,正是对社会的一记警钟和震慑。同时,对于一些带有误导性内容的博主,造成人身安全的事故,法律也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惩处,让其发布“探险攻略”前把好安全关。另一方面,平台应承担起内容审核责任,对涉及危险区域的“打卡攻略”设置关键词过滤,建立“网红打卡地风险评估模型”,对危险系数高的地点自动触发流量降权,对诱导危险打卡的博主实施禁言、封号;此外,公众安全教育不可或缺,不仅要对违法者进行处罚,更要通过案例警示、媒体宣传强化规则意识,让人人都意识到“出片”重要但生命更可贵。当然,城市管理者也需创新治理思路,将一些安全的网红打卡点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例如,武汉通过桥下空间改造,将原本闲置的灰色区域转化为兼具美学价值与安全保障的文旅地标,既满足游客需求,又提升城市形象。

任何打卡行为都不能以牺牲公共安全为代价,任何流量变现都不能突破法律与道德的底线。唯有让规则意识深入人心,让治理手段与时俱进,才能让网红打卡真正成为记录美好生活的窗口,而非制造社会风险的漏洞。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