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内,30岁的健身教练张磊带领大家进行训练。突然,他的太阳穴突突直跳,跑步机上显示心率的数字变得模糊起来。他伸手扶住器械,喉间泛起酸水。“快……叫救护车……”话音未落,他便栽倒在防滑垫上。
“血压高达215mmHg,考虑是脑中风,检查结果为脑梗死。”看到医院的检查结果,张磊的家人非常震惊:脑梗不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吗?
记者近日从沧州市中心医院、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相关科室了解到,今年以来,他们已接收18岁至45岁的脑梗患者442名,患者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脑梗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属病”。

患者进行健康训练。本报通讯员 摄
超量补充蛋白粉
导致血栓
事情回溯到张磊突发脑梗的那天。
那天晚上,在运河区一家健身房内,已从业6年的健身教练张磊,正带着学员们完成最后一组训练。他的手臂青筋暴起,对跑步机上喘着粗气的学员喊道:“核心收紧!心率还能再提!”这是他当天带的第6节私教课,已经有些疲惫。
突然,张磊的太阳穴突突直跳,跑步机上显示的红色心率数字扭曲成了重影。他伸手扶住器械,喉间泛起酸水。“快……叫救护车……”话音未落,整个人重重栽倒在防滑垫上。
在学员们的呼唤声中,张磊的意识停留在急救人员按压颈动脉的触感。
在医院的监护室里,张磊的手指微微颤动,监护仪传来有规律的滴答声。他的妻子红着眼睛凑过来说:“医生说,你的脑血管先天狭窄,各种补剂又让血液太稠。”
主治医师调出血管造影影像:“看,这里就像生锈的水管。蛋白粉要根据个体代谢情况计算用量,超量补充会产生多余的蛋白质,使血液杂质越积越多,从而引发血栓。”
术后康复比想象中艰难百倍。曾经能做100个标准引体向上的张磊,这时连水杯都端不住了。物理治疗室里,康复师将弹力带缠在他的脚踝上:“从抬腿1厘米开始,别把自己当超人。”张磊咬着牙做动作,汗水浸透了衣服,眼前不禁浮现出自己指导学员的场景。那时的他,动作永远是最标准的。
40岁男子
经历4次脑梗
凌晨两点,房间里传来钟表的滴答声,刘力猛地从床上惊醒。
他下意识地想抬手揉眼睛,却发现右臂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怎么也抬不起来。“呜,呜……”他想呼喊妻子,嘴里却只能发出含糊不清的声音。妻子从睡梦中惊醒,看到他的嘴角歪斜淌出口水,眼球浑浊地向上翻,左手揪着床单,右臂垂在床边。她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
“患者右侧肢体偏瘫,疑似急性脑梗!”沧州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推着平车狂奔。“患者情况很不乐观。”医生和患者家属说道。原来,今年40岁的刘力,已经不是第一次患脑梗了。
刘力自幼双眼角膜不规则,先天发育不良,双脚也是高弓足,行动不便。他的父母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家族遗传的因素。6年前,他被确诊为高血压,5年前又查出2型糖尿病。因为做小生意,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虽然他尝试过多种治疗方法,努力控制饮食,但病情还是反复发作。从35岁开始,他先后经历了4次脑梗,每一次发病都像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病史和家族遗传因素叠加,使刘力的血管比同龄人脆弱10倍。”沧州市中心医院脑血管病三科医生张海柳看着影像说。
张海柳介绍,近年来,脑梗患者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有的像刘力这样,因为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家族病史突然发病。还有的年轻人养成高盐、高脂、高糖的不良饮食习惯,导致发生脑梗。
据悉,今年以来,沧州市中心医院的10个相关科室共接收18岁至45岁脑梗患者360名,占收治脑梗患者的3.85%。其中,仅张海柳所在的脑血管病三科,就收治了64名青年脑梗患者。
把饮料当水喝
引发脑梗
“可乐、奶茶、气泡水,这些都是我喜欢的!”躺在病床上的陈阳,摸着圆滚滚的肚子,语气里满是懊悔。谁能想到,这个身高170厘米、体重105公斤,BMI指数高达34.7的20岁小伙儿,竟因长期把饮料当水喝突发脑梗。
那天,陈阳像往常一样瘫在沙发上玩游戏。他左手拿着冰镇可乐,右手快速敲击着键盘。突然,他感觉右侧身体一阵发麻,手中的饮料“啪嗒”一声掉在地上。起初,他以为是坐久了导致血脉不通,揉了揉就没当回事。可接下来的几天,他头晕、肢体无力的症状越来越严重,甚至连走路都摇摇晃晃。
“妈,我好像不太对劲,右边胳膊和腿使不上劲。”陈阳告诉妈妈。妈妈心急如焚,立刻带着他来到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的诊断让母子俩惊出一身冷汗——急性脑梗。
“怎么可能?他才20岁!”陈阳的妈妈拉着医生的手,声音有些颤抖。医生指着检查报告:“你看,他的脑血管已经明显狭窄,这和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原来,从初中开始,陈阳就几乎不喝白开水,每天要喝两三瓶含糖饮料。奶茶、可乐、果汁饮料成了他的“续命神器”,吃饭、睡觉前都要喝上几口。这些高糖饮料不仅让他体重飙升,还导致血糖、血脂严重超标,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医生解释道:“长期大量摄入含糖饮料,会让身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增加血液黏稠度,同时引发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这些都是脑梗的高危因素。”
经过紧急治疗,陈阳的症状有所缓解,但仍需服药和康复训练。
诸多因素造成
脑梗患者年轻化
36岁的李建是一位有着10多年驾龄的货车司机,常年奔波在路上。熬夜开车、烟不离手成了他的生活常态。
那天,李建像往常一样准备出车。可刚起身,他就感到天旋地转,左侧肢体瞬间没了力气,整个人重重地摔倒在地。家人发现后,立刻将他送往医院。
到达医院时,距离李建发病已经过去了3个小时。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一科的医生迅速进行检查,发现李建双眼向左凝视,左侧肢体完全无法动弹,肌力为0级。进一步检查发现,他的大脑内大动脉堵塞,大脑严重缺血。
时间就是生命,卒中团队立即行动起来。介入科、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的医护人员紧密配合,一场与死神的较量迅速展开。手术室内,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医生全神贯注地操作着仪器,成功为李建取出了堵塞血管的血栓,并在狭窄处植入支架。
术后,李建的凝视症状消失,原本毫无力气的左侧肢体也有了反应,肌力恢复到了3级。这时,李建的家人悬着的心稍稍放下了一些。术后6小时,李建的状况持续好转,左侧肢体肌力进一步恢复到4级。头部CT复查,也显示状况好转。李建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作为李建的主治医生,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一科主任王传尊说,李建突发脑梗,除了和经常熬夜、吸烟有关外,开车久坐不动、血液循环不畅也是诱因。脑梗患者年轻化现象背后有诸多因素,例如工作和精神压力过大、饮食习惯不良等。这些如同慢性毒药,逐渐侵蚀着人们的健康。
“2024年,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主院区4个脑病科收治了224名青年脑梗患者。”王传尊表示,今年以来,他们已收治82名青年脑梗患者,占收治脑梗患者的4.2%。
王传尊提醒市民,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循均衡饮食原则,坚持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学会调节情绪、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对预防脑梗至关重要。有家族病史或存在先天性血管问题的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密切关注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切勿拖延。
(文中患者均为化名)
(记者 庞维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