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惠州开讲“反迷茫”,以苏东坡诗句破题人生

发表时间:2025-08-24 08:44:00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8月23日,知识分享者樊登做客惠州文化艺术中心,以东坡名句为引,为市民带来一场关于人生成长、教育理念与破局迷茫的深度演讲。他指出,现代人焦虑的根源在于“总想掌控无法掌控的事”,并分享了以“幂次曲线”为核心,通过读书、运动、利他实现人生突破的底层逻辑。

“岭南东坡”AI传播工程3D超写实数字人发布。(摄影:钟畅新)

情绪稳定才是核心竞争力

樊登认为“人生与成长的底层逻辑是非线性的幂次曲线”这一关键观点:“你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每天做的事”,持续做对的事会带来“迭代积累”,但这种积累在短期内看似毫无效果,只有当积累突破某个临界点后,才会突然显现成效。樊登以企业家创业为例:多数创业者在初期会经历长期不赚钱甚至赔钱的阶段,直到某个节点才会“突然盈利”,这正印证了“人生并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是‘长期耕耘无收获,一旦收获便实现突破’”——若人生是简单的线性增长,人人都能轻易成功,而现实恰恰是幂次曲线主导的非线性发展。

樊登还将幂次曲线规律延伸到教育领域,重点剖析了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负面积累的“突然爆发”。樊登指出,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看似“突发”,实则源于家长长期的负面行为积累。而这一现象的本质,正是幂次曲线规律在负面积累上的体现——负面行为的影响会不断积累,一旦突破临界值,便会集中显现。

樊登解释,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关键在于发达的前额叶皮质,其掌管理性、自律与创造力。但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情绪暴力(如吼叫、争吵)常导致这一区域发育不良:“孩子前额叶‘下线’时,学习能力直接归零。”对于传统“棍棒教育”,樊登直言:“过去让孩子学种地、织布,吼一吼能立规矩;但今天孩子要学物理、编程,情绪稳定才是核心竞争力。”他提到,农业时代靠重复劳动生存,而如今孩子需应对复杂挑战,父母应从“监工”转型为“园丁”。

做到运动读书利他远离迷茫

在探讨完教育观念的转型后,针对当下很多人可能面临的“迷茫”状态,樊登也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3个行动建议。第一就是读书,尤其读有难度的好书。通过书籍理解幂次曲线等规律,提前预判事物走向。第二是运动,跑步、练肌肉。他特别提醒女性:45岁后(或更年期后)再练肌肉“来不及”,需提前通过运动储备体能,应对衰老。“惠州是一个特别适合跑步的地方,跑山跑江跑海跑湖都特别好。”樊登说道。第三是多做对社会有帮助的事:用金融学原理解释“赚钱与改命”。钱的本质是“社会打给你的欠条”——你为社会解决问题、做贡献越多,社会欠你的“欠条”就越多,自然会以“钱”的形式反馈。

减少“压力激素”,多创造“快乐激素”

讲座现场,樊登与惠州书友的互动环节气氛热烈,金句频出。针对读者普遍存在的“购书却不读”的焦虑,樊登从经济学与心理学角度给出了令人释然的解读。

有读者提问,“买了书不看,有一种内疚感。”对此,樊登从“概率、价值、收藏”三个维度,打消“买了不看内疚”的心理,同时强调纸质书的独特意义。早买的书可能“延迟生效”,但长期看很划算。“我大学时买《瓦尔登湖》,20年后才读,仍能收获价值。”

樊登说,早年低价书(如3毛、2毛钱的旧书)现在可能升值到几百元,买书本身也是一种隐性理财。现场观众提问,苏东坡的“豁达”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经历造就的?针对“苏东坡豁达的根源”,樊登否定“天生论”,强调环境与认知的影响。樊登认为苏东坡原生家庭的“松弛氛围”奠定豁达基础。苏东坡的豁达本质是童年在松弛、有爱的家庭中积累的心理能量,而非天生。因此在对待自己和孩子时,樊登认为需减少“压力激素”,多创造“快乐激素”。

数字人将苏东坡文化遗产活化

此次活动还创新引入科技元素,“岭南东坡”AI传播工程3D超写实数字人正式发布,樊登与数字人进行现场互动,为传统文化赋予现代表达。据介绍,“岭南东坡”AI传播工程是惠州市广播电视台联合中华书局共同打造的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的项目。

该项目以苏东坡在岭南的文化遗产为核心,通过全息技术、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以及交互体验的形式和沉浸式的参与性,将苏东坡的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并以文化产品、旅游产品、研学产品等形式呈现给公众,打造一个科技化、智能化的岭南东坡文化中心。项目旨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提升文化旅游的体验感和教育意义,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东坡文化,把惠州打造成东坡文化的聚集地、集散地、朝圣地,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