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韵茶香 诗意交响——济南人独有的生活美学

发表时间:2025-08-17 10:23:00

张智辉

活跃于明清之际的大才子袁枚、张岱、李渔、沈复,都是妥妥的“生活美学大师”,在其著作《随园食单》《陶庵梦忆》《闲情偶记》《浮生六记》中,有许多泉与茶的精彩描述,极富生活情趣和美学眼光。

《随园食单》:“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莲心’,大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最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 强调了好水对泡茶的重要性。诗句“杯中已竭香未消,舌上徐停干果至。”“恣”似神仙。

《陶庵梦忆》:“甲寅夏,过斑竹庵,取水啜之,磷磷有圭角,异之。走看其色,如秋月霜空,噀天为白;又如轻岚出岫,缭松迷石,淡淡欲散。余仓卒见井口有字划,用帚刷之,‘禊泉’字出,书法大似右军,益异之。试茶,茶香发。新汲少有石腥,宿三日气方尽。辨禊泉者无他法,取水入口,第桥舌舐腭,过颊即空,若无水可咽者,是为禊泉。” 禊泉试茶,质感独特。

《闲情偶寄》:“烹茶,水之功居六。无泉则用天水,秋雨为上,梅雨次之。秋雨冽而白,梅雨醇而白。雪水,五谷之精也,但色不能白。养水须置石子于瓮,不唯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亦不在远。”“茗注莫妙于砂壶,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是人而知之矣。凡制茗壶,其嘴务直。购者亦然。一曲便可忧,再曲则称弃物矣。”

《浮生六记》:“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妻子芸娘制作荷花茶的情景,用天泉水泡制经荷花窨制的茶叶,茶韵香气绝佳。

除《陶庵梦忆》外,张岱另有名著《夜航船》,其中记载了他游济南的经历,在“趵突泉”条目中写道:“在济南。平地上水趵起数尺,看水者以水之高下,卜其休咎。”视水高下以卜吉凶,足见当时人们对泉水的痴迷度。

济南,以泉城之名享誉四方,千余处清泉,如大地的脉络,滋养着这座城市。而茶,这一片从远古走来的树叶,在这里找到了属于它的灵魂伴侣 —— 泉水。当清冽的泉水邂逅馥郁的茶叶,一场跨越千年的交融拉开帷幕,交织出济南独特的文化长卷,每一页都散发着泉与茶的芬芳。

自然禀赋:泉与茶的天赐良缘

济南的泉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这座城市南依泰山余脉,北邻黄河,独特的地质构造,让南部山区的石灰岩像巨大的海绵,吸纳储存了大量的雨水和地表水,形成丰富的地下径流。当这些水流遇到北部不透水的岩浆岩阻挡时,便沿着地层裂隙,喷涌而出,造就了济南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的盛景 。其中,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泉群最为著名,它们或三股水喷涌如轮,或如虎啸龙吟,或串串珍珠涌出,或清澈如镜,形态各异,却都拥有共同的特质 —— 水质清澈、甘洌,“富锶弱碱”,独此一家。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曰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 济南的泉水恰好符合这一标准。清澈的泉水,如同纯净的水晶,能清晰映照出茶叶在水中的舒展之姿;甘洌的口感,为茶汤增添了天然的清甜,这种甜不是腻人的甜,而是带着山林间的清新与质朴;低矿化度让泉水不会掩盖茶叶本身的香气与滋味,恰到好处地激发茶香,使茶汤更加明亮,口感醇厚;弱碱性则有助于调节茶汤的酸碱度,让茶的韵味更加悠长。

从茶的角度来看,虽然济南本土茶叶种植历史相对较短,如今南部山区有一些茶园,如黄巢村的金玉茶园 ,茶树从福建、安徽等地引进,经多年培植驯化,逐渐适应了当地气候,但济南茶市的繁荣却由来已久。茶叶从南方的武夷山、徽州等地,沿着京杭大运河、“晋商茶路” 等水陆通道汇聚济南,这里成为北方重要的茶叶集散地,素有 “江北第一茶市” 的美誉。不同品种的茶叶,绿茶的清新、红茶的醇厚、乌龙茶的馥郁、花茶的芬芳,在济南的泉水中找到了新的归宿。

自1996 年北方首个规范化茶叶批发市场在此诞生,即奠定了 “北方茶仓” 的地位。如今的济南茶叶市场,商户超千家,年交易额突破 20 亿元,不仅涵盖传统花茶、龙井、普洱等数十类品类,更因消费升级催生了高端岩茶专营店、白茶收藏馆,八马、天福等品牌入驻带动品质升级,日照绿茶、崂山绿茶等本地茶也借势打响名号。面对电商浪潮,市场加速转型:张庄路茶城引入智慧管理系统,商户直播带货年销超千万;结合趵突泉、黑虎泉等文旅资源打造的 “泉水茶宴”“茶俗体验” 线路,让茶香与泉韵交融。每年举办的国际茶博会吸引海内外客商,茶叶远销俄罗斯、中亚等地。

济南茶叶市场正以品牌化、数字化、文旅融合为方向,持续巩固北方茶叶流通核心枢纽地位,书写千年茶韵的新时代篇章。

历史溯源:泉茶交融的岁月长歌

济南与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唐代。唐《封氏闻见记》记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寝,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 灵岩寺毗邻济南,济南人近水楼台,饮茶之风自此渐起,成为中国北方饮茶的发源地,至今已有 1300 余年历史 。那时的茶,虽不像如今这般品类丰富,但已在济南人的生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宋代,济南的茶文化进一步发展,饮茶之风普及到千家万户。宋代苏辙在济南居官三年,其《次韵李公择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诗云:“枪旗携到齐西境,更试城南金线奇。”此处“枪旗” 指绿茶,叶片为旗,叶芽为枪,再用济南城西金线泉的水烹煮茶,那美妙的滋味让他留下了这一诗句。

全诗为:“无锡铜瓶手自持,新芽顾渚近相思。故人赠答无千里,好事安排巧一时。蟹眼煎成声未老,兔毛倾看色尤宜。枪旗携到齐西境,更试城南金线奇。”据《三苏年谱》记载,熙宁九年(1076年),章惇(字子厚)从湖州寄新茶给李常(字公择),李常以惠泉回应并作诗,苏辙依照李公择诗的韵脚创作了此诗。

到了清代,济南的茶事更加兴盛。江苏吴县诗人张埙来到济南,看到 “煮茶风炉处处火,湔裙水阁家家桥。一城士女在一水,它郡无此风光饶” 的景象,当时济南大街小巷处处可见风炉煮茶论茗的场景,茶已完全融入百姓生活 。此时,茶与济南泉水的相遇,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济南不产茶,却对闽茶情有独钟,当福建茶商的茉莉花茶来到济南,与这里的泉水交融,茶汤清澈明亮,香气芬芳,回味悠长,一下子就抓住了济南人的味蕾,从此济南茉莉花茶盛行起来。

清末民初,济南茶市达到了鼎盛。济南开埠后,胶济铁路通车,为茶市的繁荣添了一把火。孟洛川开的 “祥” 字号茶庄、植灵茶庄、广益恒茶庄、恒丰泰茶庄、德容久茶庄等中、小型茶庄近三十家,还有西关茶业 “五大行” 。济南茶商每年从福建、浙江、安徽购进茶叶近 400 万公斤,100 多个火车皮才能装得下。济南不仅是北方的茶叶批发地,各地茶商云集,其茶号还在北京、天津、青岛、烟台、周村等地开了分号,济南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第一茶城。

文化名人与泉茶佳话

在济南泉与茶的文化长河中,众多文化名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故事和诗篇,让泉茶文化更加熠熠生辉。

曾巩,这位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在济南担任太守期间,对趵突泉情有独钟。他常常用趵突泉水烹茶,“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趵突泉水泡茶的由衷喜爱和高度赞赏 。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于泉边煮茶品茗,看泉水潺潺,茶香袅袅,灵感也随之而来,或许那些流传千古的佳作,就诞生于这一杯杯的泉茶之中。

李清照,这位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在济南度过了她的少女时光。漱玉泉就在她的故居旁边,传说她常提着陶罐去泉边打水,回来煮上一壶北苑茶,边喝边填词 。她的词中,那种细腻、温婉的情感,恰似用泉水泡出的一杯清茶,韵味悠长。或许在某个静谧的午后,她坐在窗前,看着漱玉泉的水,品着香茗,写下了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样的千古名句,那一杯茶,见证了她的情思与才情。

刘鹗,清代文学家,他的《老残游记》中,也不乏茶的身影。“这趵突泉池中流水,汩汩有声。池子正中间有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 池子北面是吕祖殿,殿前搭着凉棚,摆设着四五张桌子、十几条板凳卖茶……” 书中对趵突泉边卖茶场景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济南的市井茶生活 。虽然没有明确提及茶的种类,但不难想象,在那个场景下,一杯用趵突泉水泡的香茗,是多么惬意。可以想象:刘鹗在游历济南时,也常常坐在泉边,喝着茶,听着说书人的故事,将这些生活片段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

老舍,现代文学大家,在济南生活了四年多。他对济南的喜爱溢于言表,在他的笔下,济南的山水、人物、风俗都充满了温情。他常去唱鼓书的茶社,窗下清茶一壶,窗外清波翠藻,窗内琴弦悠扬 。在《骆驼祥子》里,有祥子跑到茶馆喝茶的场景,这一劳动人民喝茶的场景,或许就取材于济南的泉水大碗茶茶馆。老舍在济南的日子里,笔耕不辍,创作了《大明湖》等作品,一杯杯灵性泉茶,为作家创作提供了灵感与慰藉。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需花。”对联中的泉与茶:济南望鹤亭茶社:“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 关友声题写。趵突泉水冬温,用其浇灌可使蔬菜经冬常绿。用这冬温的泉水冲泡春茶,茶香会更加精纯。泺苑北门:“烟桥画柳,倾心入座清吟客;镜水皴山,快意流杯雅品泉。” 著名书画家石川撰、著名书法家高小岩书,描绘了泺苑独特的临泉风光,体现了品茶观泉、吟诗答句的惬意。槛泉居:“扫来竹叶烹茶叶,拾得松根煮菜根。”以简朴之心生活,随意而为皆存雅致。明湖居:“吟思艳于花上露,茶香留待老残游。” 明湖居曾是济南著名的曲艺演出场所,兼做茶园,此联悬挂于明湖居戏楼,既体现了文化氛围,又点明了茶香。万竹园:“二十四泉清流遍绕楼台亭榭,万千个竹绿意长存春夏秋冬。” 由徐北文先生于 1999 年撰联和题写,以泉对竹,描绘了万竹园的美景。趵突泉公园天尺亭:“城西泉上最关情,历下灵源永相思。”作者系徐北文先生,化用赵孟頫“若到济南行乐处,城西泉上最关情。”

寻常巷陌中的生活美学

济南的泉与茶,是天地慷慨的馈赠。水与叶的邂逅,走进寻常巷陌,生出几多诗意 —— 晨光里提一壶趵突泉的活水,砂壶里投几片本地的绿茗,火上煨着,水汽便裹着泉的甘、茶的润漫开来。泉声与茶香缠成线,绕出绵长的暖意。这相遇,早已从“生活方式” 化生为济南人独有的生活美学——平淡中见滋味,闲适中得真趣,细节里见雅致。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济南的大街小巷,黑虎泉边早已排起了长队,人们提着水桶,等待着汲取新鲜的泉水。对于济南人来说,这一杯泉水泡茶,就像柴米油盐一样重要,是生活的必需品。

在济南的街头巷尾,还能看到许多泉水大碗茶的茶摊。黑虎泉西边的茶摊,黄底红字的仿古旗招牌,格外引人注目,瞬间就能让人找到老济南的味道 。一瓶温热适中的茉莉花茶,带着丝丝暖意。茶摊边支着小桌椅,游客和老济南人坐在一起,喝着茶,聊着天,感受着济南的风土人情。在这里,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诗和远方”,人们在这里分享着生活的喜怒哀乐,感受万物相契的闲适和从容。

在济南的酒店和茶社,又是另一番景象。茶香四溢,人们或是悠闲地品茶,或是打牌、聊天。在晨光茶社、明湖居,可边听小曲边品茶。茶香与表演相互交融,构成了济南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济南的家庭中,茶也是招待客人的必备之物。来了客人,主人会热情地烧上泉水,泡上一杯香茗,以示欢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享受着天伦之乐。这种家庭中的茶氛围,传承着济南的茶文化,也让泉茶的味道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济南人的心中。

传承与创新:泉茶文化的新乐章

在现代社会,济南的泉茶文化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还在不断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每年,济南都会举办国际茶产业博览会暨茶文化节,将济南的 “泉” 与 “茶” 有机融合,推动泉水文化与茶文化深度契合 。展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汇聚一堂,展示展销各种茶叶、茶具,举办名泉茗茶品鉴会、茶艺表演、茶文化论坛等活动,吸引了众多爱茶之人和游客前来参与。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济南的泉茶文化。

为了让泉茶文化更贴近年轻人,济南还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比如,结合年轻人喜爱的新中式、新国潮风格,推出泉茶文化主题的汉服打卡、沉浸式茶宴体验等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年轻人可以穿着汉服,在泉边品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参与沉浸式茶宴,通过互动体验,深入了解泉茶的历史和文化。此外,还推出了泉水特色的茶饮,研发原创新式茶饮品牌,与知名茶饮 IP 进行联名合作,将济南的泉水文化、茶文化融入其中,让茶香与创新口味在碰撞中酝酿出独特的 “新味”,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群体。

在茶产业发展方面,济南也在不断努力。一方面,加大对本土茶叶种植的扶持力度,提高茶叶品质;另一方面,加强茶品牌建设,提升济南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积极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将泉城的旅游资源与茶文化相结合,打造 “观泉、品茶、文旅” 多元消费场景 。游客可以在游览趵突泉、大明湖等景点的同时,到茶园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到茶馆品尝泉水泡茶,感受济南独特的泉茶风情。

“我有一壶茶,足可慰风尘”。

济南的泉水与茶,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是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共生,是济南人独有的生活美学。它们相互成就,在岁月的长河中,共同谱写了一曲悠扬的文化乐章。无论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泉茶雅韵,还是市井生活中的泉茶烟火,亦或是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都让济南的泉茶文化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相信济南的泉茶文化将继续传承下去,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更多的人领略到这一方山水间的茶香泉韵。【上文为作者在2025中国(济南)“泉·茶”国际文化艺术周上报告用稿】

精彩回顾:

以茶为媒,为泉茶文化谱系增添浓墨重彩——泉茶文化艺术周专家分享会侧记

附:泉茶故事会

“壶”中有乾坤 佳茗似佳人

救命香叶—— 茶的由来:西汉年间,长安未央宫的椒房殿里,王美人终日倦卧,面色苍白如纸,茶饭不思,太医们开了几十副补药都不见好转。一日,她倚在窗边看宫女修剪庭中树木,忽然一阵风过,几片嫩绿的叶子飘进药碗,药汁竟泛起清冽的香气。 恰逢一位云游老中医入宫问诊,见此情景捋须笑道:"不妨将这叶子煮水试试。" 宫女将信将疑地取来新鲜树叶,沸水煮开后呈琥珀色,清香扑鼻。王美人浅尝一口,顿觉喉间甘润,连日的胸闷竟消了大半;连饮三日,胃口大开,面色渐渐红润如桃花。汉武帝听闻此事,亲自到椒房殿探望,见爱妃容光焕发,大奇:"这香叶是何神物?" 老中医叩首道:"此树生在巴蜀山地,叶片可解毒提神,百姓称其 ' 荼'(注:茶的古称)。" (一赐名 茶;唐《茶经》定名 "茶"。)

以茶识徒—— 陆羽与智积禅师:唐代竟陵龙盖寺中,智积禅师收了个徒弟叫陆羽。这孩子自小在寺中长大,跟着禅师采茶、煮茶,练得一手辨水、制茶的绝技。十六岁那年,陆羽忽然离寺云游,杳无音信,禅师每逢煮茶便望着空座长叹。 数年后,皇帝听闻智积禅师茶技超凡,宣他入宫品鉴天下贡茶。宫中茶师轮番献艺,禅师却只是淡淡摇头:"茶虽佳,然煮水失了活气,炒青缺了火候。" 皇帝暗自纳闷,忽有小太监禀报:"宫外有位煮茶郎求见,愿献茶汤。" 只见来人身着布衣,眉目清朗,取江心活水煮沸,投茶、摇香、注水一气呵成。禅师接过茶盏,刚凑到鼻尖便浑身一震 —— 那茶汤清冽如泉,香气中带着龙盖寺后山特有的松针味,入口回甘处竟藏着当年师徒二人合制的 "石缝野茶" 韵味。他手捧茶盏,泪水忽然滚落:"这水是扬子江心水,这茶是竟陵石缝茶,煮茶人... 可是吾徒鸿渐?"(陆羽字鸿渐)布衣青年扑通跪倒:"师父,徒儿游历归来,知您入宫,特来献茶!" 原来陆羽离寺后走遍江南茶区,钻研茶道,此番听闻师父被召,便扮作茶郎入宫。皇帝见状惊叹:"一碗茶汤竟能辨亲疏,真乃茶中神技!" 后来陆羽著成《茶经》,尊为 "茶圣",而这段 "茶汤认徒" 的故事,也成了茶道史上的佳话 —— 茶不仅是饮品,更是人心相连的信物。“陆卢遗风。”一圣一仙。

苏轼与王安石三峡水品茶:冯梦龙《警世通言》中记载,王安石让被贬黄州的苏轼回京时带回三峡的中峡水来泡茶。苏轼因睡过头,船到下峡才醒来,听船夫说三峡水相连都一样,便带回一坛下峡水。与王安石烹茶时,王安石发现茶色半天才显,根据经验判断这是下峡水,因为上峡水太急泡茶味浓,中峡水缓急相伴泡茶浓淡相宜,下峡水太缓泡茶味淡,由此可见两人对茶的讲究。

赵盼儿斗茶技压“地头蛇”:《梦华录》第 16 集记载:自从半遮面在东京城办得风生水起,附近大小茶坊的生意越发冷淡,不得已才选择效仿半遮面。清茗坊的胡掌柜闻讯大怒,立马带人前往上门闹事,直言茶汤巷二十七间茶社不招待半遮面的客人,要求大家从中作选择。 赵盼儿向来不畏强权,表明半遮面早在东京茶行里挂过名,缴过费用,倘若今日之事不能善终,届时就算是拼了命不做生意,也要告到衙门里讨个说法。胡掌柜气得无言以对,索性建议来一场斗茶,若是半遮面胜出,他们可以斟茶赔礼,以后对半遮面绝不多言。 赵盼儿接受了胡掌柜的战书。在接下来的斗茶准备中,胡掌柜故意显摆皇家贡茶、天然泉水,以及茶仙卢仝传下的黄金碾,以示自己的茶品更为出色。反观半遮面仅用雨水、铜碾,还有闻所未闻的雨前茶,令在场人觉得略逊一筹。 不过赵盼儿并未在意,缓缓起身绕桌而舞,婀娜之姿引人注意。胡掌柜厌恶赵盼儿是青楼做派,可杜长风忍不住出言反驳,令他理屈词穷。 到了点茶的环节,赵盼儿与胡掌柜各凭手艺,继而判定为平局。紧接便是关键的咬盏,所谓汤色、水痕、茶味,代表着既要斗茶也要斗味,甚至得要斗色斗浮,主要以茶汤颜色和茶沫的咬盏来决胜负。 胡掌柜茶色极佳,茶沫上字体清晰可见,再看赵盼儿的茶沫逐渐散开,显然是胜负已定。正当几位先生宣布这一轮胜出者,赵盼儿让大家稍等片刻,随着话音刚落,茶沫幻显一幅画,正是以茶为戏的茶百戏。先生们惊叹不已,判定赵盼儿胜出。 最后一局是品茶味,茶汤巷与半遮面各有千秋,只不过胡掌柜是齿颊留香,赵盼儿是独一无二。最终赵盼儿赢得斗茶,胡掌柜心悦诚服,决定以后不再为难半遮面,并且欢迎赵盼儿随时可去茶汤巷。

帝王茶缘——鉴水到造宴:乾隆皇帝堪称 "史上最硬核茶迷"。他六下江南,四次亲临杭州龙井茶园,不仅作诗赞叹 "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还将胡公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 "御茶",至今遗址尚存。这位帝王对水质苛求到发明银斗量水,测得北京玉泉山之水最轻,钦定其为 "天下第一泉",并赋诗 "潏潏者自淙石罅,岂识人间口颊芬"。更绝的是他独创的 "三清茶"—— 用雪水烹煮梅花、佛手、松实,还命景德镇烧制带诗的茶具,每逢重华宫茶宴,君臣联句后便赐饮此茶,这种以茶代酒的雅集延续了 87 年。最有趣的是传说他退位时,大臣惋惜:"国不可一日无君。" 乾隆笑指茶盏:"君不可一日无茶。"

茶痴——宋徽宗:宋徽宗赵佶堪称 "被皇位耽误的茶学家"。他在《大观茶论》中详细记载点茶技艺,提出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直接推动建窑兔毫盏成为宋代茶具巅峰。这位艺术皇帝常在内廷亲自为大臣点茶,蔡京《太清楼侍宴记》记载:"遂御西阁,亲手调茶,分赐左右。" 更传奇的是他与名妓李师师的茶事 —— 曾以 "月团、风团、蒙顶等茶百斤" 相赠,还在汴京茶肆与李师师对饮,留下 "茶烟袅袅笼纱帐" 的风流韵事。靖康之变后,他被押解北上途中,遇胡僧献茶,茶香竟让这位亡国之君在颠沛中短暂寻得慰藉,却也成了后世文人 "茶可解忧亦可讽世" 的隐喻。

茶禅一味——白居易:公元 815 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庐山脚下开启 "茶隐" 生涯。他在遗爱寺旁开垦茶园,写下 "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将官场失意化作种茶乐趣。每日清晨,他 "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午后携壶入林,"左手携一壶,右手挚五弦";暮色中与山僧对坐,"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庐山云雾茶的清香治愈了他的创伤,更激发诗思:"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煎茶的动作被他升华为跨越时空的情感传递。这位 "别茶人" 甚至将茶与琴并列:"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让茶成为精神知己。他在庐山四年创作二十余首茶诗,开创 "文人茶" 传统,至今庐山仍有 "白乐天茶社",用清泉煮茶纪念这位以茶悟道的诗人。

"茶仙" 绝唱——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茶仙" 卢仝的《七碗茶诗》名震千古,却鲜有人知其悲壮结局。他一生清贫, "破屋数间而已矣"(韩愈),但他嗜茶如命,出行必带煎茶器具。然而,甘露之变中,因好友王涯牵连,卢仝被宦官捕杀。

茶诗可赏意无穷:诗僧皎然:“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幽默风趣如元稹:“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苏轼回文诗:“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吐碧衫。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回文自岩空诗,分两阕)苏轼幽默说茶:“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