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振“芯”!看,绵阳这个国家级制种大县“稻”路稳稳的

发表时间:2025-05-20 15:00:00

  初夏时节,在绵阳安州区黄土镇芋河村,制种农户正进行着水稻插秧作业,田间地头农事忙,一幅现代农业发展画卷徐徐展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在安州,“小种子”何以成为“大产业”?近年来,安州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聚焦“粮食安全”这条主线,以推进水稻制种标准化基地建设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集聚要素资源,加快科技创新,为逐步实现稻田里的新愿景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国家级制种大县,安州区形成了“塔水—花荄—黄土—河清—秀水”百里水稻制种走廊,制种规模在全省名列前茅。每年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种子达千余吨,现代种业已经成为当地一张特色鲜明的产业名片。

  5月19日,记者走进位于安州区黄土镇的四川国豪种业水稻制种标准化生产基地,翠绿的秧苗,宽阔平整的水田,忙碌的农人,一派生机盎然的场景。趁着晴好天气,农户们正进行人工父本栽插秧。搬运、拉线、插秧……一连串娴熟的动作下来,农田披上了“绿装”。 

  “当前水稻制种进入了移栽环节,由于技术要求严格,所以父本的栽插以人工作业为主,再过几天再采用机插完成母本的移栽。”国豪种业生产经理李守国表示,制种水稻种植很讲究技术,插秧过浅会造成散苗、倒苗,过深则分叶差,后期穗少。

  芋河村村民任金花左手拿着一把秧苗,右手快速将秧苗插入田里:“我们是一个务工小团队,配合度高、干活快,在这边务工一天有150元的收入。”

  国豪种业在安州花荄、黄土等地拥有1800余亩水稻制种面积,近年来,公司采用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种植模式,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种子,出口越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每年出口约12万公斤。“我们如今主要做‘冈优725’和‘国香优215’这两个品种的出口,由于种子高产稳产抗性好,品质优良,深受国外用户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在印度尼西亚,我们的杂交水稻品种被称为‘东方魔稻’,是丰产的象征。”李守国告诉记者。

  一方沃土,育一方水稻。安州土地肥沃、光温条件好、雨水充沛,是四川省重要的产粮基地。20世纪70年代,当地农民就引进了杂交水稻制种项目。50年的时间里,当地通过反复摸索,积累了丰富的制种经验,全区常年水稻制种规模在3万亩以上,生产种子6000余吨。

  农业要发展,种业须先行。安州区农业农村局种子站站长蒋涛表示,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安州始终将基地建设作为种业发展的重点,制定出台《关于支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的八条措施》,先后整合投入资金5亿元,建成标准化水稻制种基地12个共计4.5万亩。制种基地做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农田建设标准化、制种全程机械化、种子加工自动化、流程控制信息化、生产服务社会化。

  下一步,安州将聚焦建成“5万亩国家级制种现代农业产业园”总目标,进一步完善水稻制种标准体系,加大职业经理人的培育力度,不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加大种子执法力度,全方位提升全区制种业竞争力,为全面打好种业振兴仗,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力量。

(安州融媒 涪江观察记者 安峥 宋德平 文/图/视频)